二、五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中国经营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该如何从市场化的角度解读新型城镇化?未来将有哪些市场力量将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
答:现在从上到下都在说人的城镇化,但是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经常说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使得中国有了丰富的积累,这个积累远不只是资本上的,还有人的积累。人的互动是推动城镇化的核心力量,城市反哺是真正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这个反哺不只是转移支付,城市资本进入农村,更重要的是一批人带着新的眼光、新的技能从城市回到农村,这会掀起一场新的变革。
这段时间,我们走了国内很多地方,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总结起来有这么五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返乡农民;返乡创业者;本土企业;都市小资;地产商。
第一股力量:返乡农民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贵州。贵州在中国属于偏远地区,这个地方在贵州也属于偏远地方。几年前我去的时候,当地为了发展,超前投资修了几十万平米的厂房搞工业园,所有人都不看好。一个简单的道理,从沿海到内地成本上升一倍,支撑不了。但是没有想到,这次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发生了——以前是劳动力追着工作走,现在是工作追着劳动力走。
当地政府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做摸底调查,发现在沿海的熟练纺织制衣工人有七八千人,于是派人到沿海打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去动员,过年回家的时候又挨家挨户去谈,说我们县里也要搞制衣厂,沿海你拿四千,这里给你三千。抬腿就能回家,县里还准备盖廉租房,不买的话五百块一个月,买的话两千块一平米。这样一来没有人愿意再去沿海了。这时候政府再去跟企业谈,原来谈了很久也不来的企业现在都愿意来了。
这样的小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我到四川、贵州、河南很多地方都是这种情况。这说明形势变了:原来的中国没有办法,只能出卖劳力,竞争优势就是成本,所以沿海最有优势,所有人都往沿海跑,上亿人大迁徙,抛弃妻子,背井离乡。农村凋敝,家里是留守老人加上留守儿童,外面是分居的夫妻,农民为了获得一点收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三十年不搞腾笼换鸟,各种问题都出现了。现在的中国不一样,老板的牛鼻子被牵着走了,必须到这里来办厂。不只是是劳动力在这里,消费市场也在这里,一个难得的契机出现了,解决3861部队(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问题的契机出现了。政府再顺势助推一下,原来想招商招不到的现在可以招到了,市场已经成熟了。
第二股力量:返乡创业者
第二个故事是几年前的湖南。我到湖南的娄底出差,去做足疗的适合跟捏脚的姑娘聊天,结果非常有意思。
我说:你是哪里人?
她说:是旁边农村的。
我说:你是在哪里学的捏脚?
她说:在广东。
我说:为什么现在不去广东捏脚了?
她说:在广东家管不了。回到家乡以后呢,一可以回去照顾孩子老公,其乐融融;二来这里捏脚收费也不比广东低多少,两三千块一个月。
我问她:那还回不回广东?
她说:坚决不回去了。
当时正好是讲到金融危机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很紧张,多少万亿的投资匆忙就花出去。实际上中国农民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你不折腾我,你不骚扰我就完了。有人说我要让你幸福,结果把人家整得鸡飞狗跳,人家还不幸福。所以说政府的责任不是解决人民的幸福,而且解决痛苦,要保底孩子怎么入学,医疗问题怎么解决,至于选择什么活法那是自己的事情。
金融危机时候很多农民都回家了,回去的时候跟刚刚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第一至少会有几万块钱,第二掌握了一番本事和技能,第三见过世面脑袋开窍了。回去以后开个捏脚店,开个饭馆,甚至开个修车铺,就自己去创业去了。他们回去以后带回外部的世界,使得羸弱不堪的乡村得到强化。就像长江里的鱼洄流一样,这是一种生态现象。你把葛洲坝大坝一截,乡土中国没有了。乡土中国本来就是通过这样一种过程产生的,出去是为了回来。如果我们为了所谓的保就业,继续刺激经济,让他不用回去,最后农村完了,城市也完了。
这是个大命题。我当时问了不少人。都是从外地回来,而且回来再不出去了。当时给我的触动很大。这样的人多了,当地的经济不就起来了吗?
来源:王志纲工作室 责任编辑: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