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闽南文化研究的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三、李文馥的华夷之辨

  其次,我们想着重说说李文馥的华夷之辨。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民族复杂,文化水平不一,自古儒家尤重华夷之辨,影响所及,东亚地区日本、朝鲜、越南各国历来也有同样的思想,直至近代,每个国家以自我为中心,在面对邻邦小国乃至西方殖民帝国时,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排斥异己的心理。台湾学者朱云影先生举过一个“最可笑”的例子是:

  越人既以“夷”视外国,而清人却仍以“夷”视越南。越人潘叔直辑《国史遗编》页三四六载:“绍治元年(一八四二)二月,遣侍郎黄济美、郎中李文馥如清……馥至燕,就馆,见清人大书‘越夷会馆’四字于壁间,馥甚怒,诮让馆伴官,声色俱厉,不入馆,令行人裂碎夷字,乃入,仍作《辨夷论》以示之。其略曰:越南原圣帝神农氏之后,华也,非夷也,道学则师孔孟程朱,法度则遵周汉唐宋,未始编发左袵为夷行者。且舜生于诸冯,文王生于岐周,世人不敢以夷视舜文也,况敢以夷视我乎。”越使见清人大书“越夷会馆”,愤而作《辨夷论》,证明越南亦继承中国文化传统,乃“华也,非夷也”,真是理直气壮,足使昏瞆无知的清人愧死!

  熟悉李文馥作品者,一眼就可以看出潘叔直辑《国史遗编》所载有误,因为李文馥拒入“粤南夷使公馆”,特作《夷辨》以示****的事件,是发生在明命十二年(1831年)的福州,而非绍治元年的燕京,当年闽县县尹黄宅中认为《夷辨》“议论正大,佩服之至”,立刻把使馆改名为“粤南国使官公馆”,而李文馥那篇理直气壮,洋洋洒洒近八百言的《夷辨》原文,我们现在还能完整看到,它就附在李文馥《闽行杂咏》第42首诗《抵公馆见门题夷字作》的后面。

  在面对中国时,李文馥极陈治法本之二帝三王,道统本之六经四子,“家孔孟而户朱程”的越南,是“华”非“夷”,不过,在面对西方时,他倒又认为当时“叉举之国而端之,而于吾人之纲常道义一弃而不顾”的“东西洋黠夷”:“称之曰夷,固其所也!”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