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的成神与泉州海外交通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3-05-23 来源:泉州海交史研究
(7)兴化及泉州的妈祖庙的建造年代,兹按其先后列下:
湄洲天后宫,《天后志》称:"仅落落数椽,祈祷无虚日。后有商人三宝捐金创建庙宇。宋仁宗天圣中(1024-1032年),神光屡见,鸠资拓地。"
莆田圣墩天后宫,在莆田城东,建于水宋元祐元年(1086年)。北 莆田白湖天后宫,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建。
仙游枫亭天后宫,北宋元符初(1098-1100年)建。
莆田天后宫,《重纂福建通志》载:"在城内左厢,号文峰宫。元至正十七年(1280年)建。
泉州天后宫,据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引《隆庆泉州府志》载:"宋庆元二年(1196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寮当筍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历代遣官斋香诣庙致祭。"
至于全国的妈祖庙,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所列御祭的庙共十五处,北至河北,南止泉州,都是由泉运粮北上的海港所经之处。广东省未有列名。北京之有庙,迟至明永乐十七年91409年)才建造,那已是郑和数次下西洋后之事了。
(8)泉州南门沿江,古无桥。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引《闽书》说:"旧以舟渡,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造石桥,长一百五十余丈,翼以扶栏。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俗呼新桥。"泉州这个关系海陆交通的大石桥的得名,乃因邻近妈祖庙之故。"顺济"是北宋徽宗最初封妈祖庙的庙额。桥以庙名,可知当时妈祖的声名大著也。同时,泉州奉妃妈祖的"顺济宫",以及以顺济命名的"顺济桥",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水陆交通要道的南门,据元庄弥邵所撰镇南门碑称:"元世祖混一区宇,梯航万国,此其都会。……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把庙和桥在这个东方大港的入城隘口,无异是把妈祖向世界作最广泛的宣传广告,使妈祖不断扬名。从宣传效果来看,建在泉州南门的顺济庙和桥的作用,远非建在莆田海滨的湄洲顺济庙可以比拟。
纵观上述资料,莆男包括湄洲的妈祖庙时代最早,建于北宋,但都是小型庙宇。次为泉州的妈祖庙,建于南宋,却是官方赞助的大型庙宇,可见泉州庙与湄洲庙的彼此相等地位。
总之,如果妈祖只局限在莆田湄洲显圣,充其量只是一尊局部地区信奉的神祗。妈祖一则因生长于海滨。二则因被引进至当时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三则因经元代朝廷正式确定她是海神,代替南宋法定海神泉州九日山通远王的位置。四则 因随泉漳莆人民的北向海远及侨居南洋,开发台湾,圣迹四播。即如宣和四年(1122年)妈祖的首次受封,也因与海外交通有关系。看待妈祖之成神,如只说是莆田湄洲地灵所钟,故产神灵,而不联系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军事背景来考查,不联系泉州的海外交通史,贸易史、移民史、军事史来研究,只能局限于低层次的神权论,对当前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无补,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无补。
又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七载:"黄岩孙,字景傅,惠安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授仙溪尉。兴学校,通水利,建桥梁,修邑志。"部由泉州人主编的南宋仙游县志,对妈祖的身分说她生前是"巫"。《说文》卷五上,巫字的解释为:"视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明南宋莆仙的地方志书认为妈祖当时只是"巫",还没有达到神的地位,以后才逐步成神的。
南宋著名学者莆田人刘克庄对泉州当时海外通商的发达,据《后村大全集》卷一二,有题为《南廊》的诗,作如下描述:"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樵耕必业儒。惟有桐城(即泉州城)南廊外,朝为原宪(孔夫子的穷学生)暮陶朱(大富翁)。"
一位莆田乡曲的"巫",如没有被引进到东方大港经济发达的刺酮港,其知名度是很难提高的。引据莆仙先贤的资料,也可为作旁证。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