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的成神与泉州海外交通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3-05-23 来源:泉州海交史研究
(3)《元史》卷二十,成宗纪载:"大德三年(1299)二月壬申(即二月二十日),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又《湄洲屿志略》卷二祀典称:"成宗大德三年,加封辅圣庇民。诏曰:利涉洪波,显造化难名之德。尊崇懿号,传神明不朽之荣。申锡宠章,禀为殊典,可加封护国辅圣庇民显佑明著天妃。"此次册封,《元史》又重提妈祖为"泉州海神",较为至元十五年提的"泉州神女",意义更明确,妈祖不是泉州一般的"神女",而是特定的"海神"。为什么元朝朝廷不称妈祖为"湄洲神女"或"莆田海神",而称为"泉州海神",可见妈祖在元朝的扬名晋爵,都是泉州官方奏荐的成果。宋代以前提到妈祖的显圣,始于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丽,"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赐顺济庙额。"路允迪使高丽没有撰写游记,倒是其随从徐兢著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记述各事。按路允迪为何知道福建有此湄洲之神,不得而知,而徐竞先代为建州人,移居北方,谅能知之。但徐竞在其书中只提到"福州演屿之神"显圣,按《长乐县志》卷八神情祀条的记载,演屿之神是唐代观察使陈岩长子陈延晦,"乾符中黄巢陷闽,神愤唐室衰微。慨然谓人曰;吾生不鼎食以济朝廷之急,死当庙食以慰生人之望。既殁,祀于连江县之演屿。宋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使三韩,涉海遇风涛,赖神以济。归上其状,封协灵惠显侯。赐庙额曰昭利。"除连江演屿外,长乐县十都及方安里均有庙,这位是福州一带的海神。所以,路允迪当时表扬的神祗不止妈祖一位,还有一位演屿之神。其后来宋妈祖的加封原因皆为"神雾神济兴泉饥","以神助火焚强寇(以上均录自《湄洲屿志略》卷二封号。)宋代凡水旱盗疫之灾妈祖悉皆显灵,并不局限于航海。妈祖的专职海神地位是元朝封天妃后才正式奠定的。
(4)《湄洲屿志略》卷二称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遣官致祭天下各庙(妈祖庙)。"从是年八月初一祭直沽妈祖庙开始,由北而南,十月二十是祭湄洲庙,十月二十五以祭泉州庙结束,计祭祀十五处妈祖庙。其御祭文随庙而异,皆提其保庇南北漕运之功。今录湄洲庙是妈祖的降生地,当然要崇祀纪念,泉州庙则是妈祖发祥之处,并且功及海外,庇及社稷,更要崇祀纪念。在当时十五所官方承认的天妃宫中,以泉州,湄洲二庙最重要,故祭祀以湄洲庙泉州庙结尾。
"十月二十戊申日,湄洲庙御制文曰:惟乾坤英淑之气,郁积扶舆,以笃生大圣。炳灵于湄洲,为天地广载之恩,为国家弘治平之化。特命巨恭诣溟岛,虔修崇祀,秩视海岳,光扬今古。于戏休哉!"
"十月二十五日癸丑日,泉州庙御制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见蔼天章,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锡,帝室借匡襄。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从以上两篇御制文的内容分析比较,同样是一尊妈祖神,元朝皇帝对不同庙宇的同样神象,其评价很不一样。对湄洲庙,皇帝只肯定其地钟灵,因而出生了这位神祗,从宗教意义加以颂扬。对泉州庙则认定其"闽南始发祥"的地位,"海外风涛静"的神力以保护海上交通贸易的畅盛。"民生资保锡,帝室借匡襄",对国计民生江山社稷都需要妈祖的庇佑。从政治经济意义加以表彰。超过了对湄洲庙的宗教颂扬。
中国历朝政府和人民历来例崇敬妈祖,但有不同的角度,第一种是信仰的道教化。宋封妈祖为"神女"、明崇祯帝封"清灵普化慈爱应碧霞元君",清嘉庆皇帝封"天上圣母无极无君"等都属此类。第二种为官爵化,宋高宗封"灵惠夫人",宋光宗进其爵为"灵惠妃",元世祖进封"护国明著天妃",清康熙皇帝封其"天后",都按照朝廷妇女的封爵而封之。第三种是人格化,民国初,北洋政府称她为"孝女",郑贞文《闽贤事略初稿》亦列她为"福建名贤"。最近有人称她为"海峡和平女神"。但任何一种角度都带有"圣人以神道设教"的儒家思想,带有"护国安民,利生化善"政治教育意义,都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