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清戏文曲词为对象 泉州话解密古汉语
发布时间:2013-05-22 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明代戏曲刊本重见天日
古稀学者勇闯研究难关
一个偶然的机缘,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的郑国权接触到一部前所未有的重要史料《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这本书为国际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得教授所著。龙彼得教授在英国与德国的图书馆中,找到了尘封几百年的三种明代刊刻的闽南戏曲与弦管选集,后又经过二三十年的调研,写成长篇论文,连同原刊书影,于1992年自费在台湾出版。
郑国权说:“我初读到这部书时,深受震撼,感到这部典籍的重见天日,无异于泉州历史文化积淀的大面积发现,对于泉州的梨园戏与弦管的意义尤为重大。”
一位西方学者,对泉州的传统文化尚且如此尽心尽力地加以发掘、爱护,作为泉州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岂能无动于衷?于是,他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法邀请龙彼得教授来泉,从此开始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1995年,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辑、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版《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一书终于与读者见面,在国内外戏曲学术界引起热烈反响。
1996年年底,郑国权时年65岁,萌生了将泉州自明清以来的梨园戏与傀儡戏的剧目、音乐、表演等汇编为一部“丛书”的构想,得到了同仁的赞同和市领导的支持。至2000年年底,十五卷本600多万字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终于全部出版。200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特为这部《丛书》颁发了唯一的“市长特别奖”。
然而,传统戏曲刊本抄本是从口头说唱转成书面脚本,一些方言词语缺乏准确、恰当的写法,常常依据编著者及刊印者的学识水平作出不同的判断与确定,所以对方言词语的标写不免产生一些讹误。
如何“还原”和“翻译”这些珍贵典籍中词语的标写用字,帮助当代读者读懂古语?这就需要语言文字专家“考本字”,采用形、音、义互推互证的方法,特别强调音义相合的方法来逐一考辨,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汉语方言研究中最难的工作。
基于对泉州传统戏曲刊本抄本的整理、研究的成就与经验,年逾古稀的郑国权像年轻人般青春焕发,勇闯方言研究难关。他另辟蹊径,从泉州传统戏曲刊本抄本的用字用词,去考究泉州话的一些词语的写法、用字。后来,一本沉甸甸的《考辨泉州话》问世。学界普遍认为,《考辨泉州话》对泉州传统戏曲刊本抄本中100个词语的标写用字作了认真研究,下的功夫很大,考究深入,辨析细致,很有价值,让人信服。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陈章太在阅读过《考辨泉州话》的书稿之后为之作序,他认为该书利用新的材料,从新的视角对泉州话本字的考辨是很有意义的。他说:“学术研究需要讨论,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促其发展。本书的出版有利于泉州话本字考析问题的讨论,并将促进泉州话及至闽南方言本字研究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化研究的发展。”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