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以明清戏文曲词为对象 泉州话解密古汉语
发布时间:2013-05-22 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陶渊明曾用泉州话赋诗责子

  无独有偶,郑国权发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曾用泉州话在赋诗责子时,其语言文字仍然留在泉州的方言中。

  陶渊明距今已经1600多年,他任县令的彭泽离东海之滨的泉州也在千里之外。如果说这位活在遥远年代、住在遥远地方的诗人,他的语言仍留存在泉州方言中,恐怕许多人不敢置信。但事实又叫你不能不深信不疑。

  诗人的《责子诗》中:白发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陶渊明接着在诗中把老大“阿舒”、老二“阿宣”、老三“阿雍”、老四“阿端”至老五“阿通”,一个个进行点名批评。

  郑国权认为,暂不说陶渊明“责子”出于何因,先说这五个宝贝儿子的小名或昵称,在今日泉州城乡各地,能叫出同名者何止千个万个。泉州方言对人的称呼历来有个前缀词“阿”字,至于阿猫、阿狗、阿圆、阿扁,更不乏其人,好像与陶家五子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乡里似的。

  更有趣的是,陶渊明诗中批评老大,是“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对此一般解读为:“长子阿舒十六岁,不务正业,懒散怠惰无人可比。”这种解释,从字面上看,似乎也说得过去,但却未必能准确地表达其原意。何以见得?诗中“懒惰故无匹”的关键词是“无匹”。这个陌生的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从《辞源》、《辞海》中都找不到这条词目,甚至《普通话闽南方言字典》也未予收录。

  但是,从泉州话中却能找到线索。泉州人常以“无半匹”或“无一匹”来形容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如:“这位老兄台只会夸夸其谈,要他干正经事却无半匹!”又如:“他这个人物只会摆老资格,真正的技术无一匹!” 看来,“匹”字于此可作“技能”或“本事”解。所以把“懒惰故无匹”解读为“不学无术”是比较恰切的,换成大白话说,就是“生性懒惰,所以没有学到好学问、具备真本事”罢了。陶公的长子才十六岁,属未成年人,其缺点是“总不好纸笔”,说到底是不用心或不兴趣读书写字。知子莫如父,为父的“恨铁不成钢”,生怕儿子将来没有谋生的技能、自食其力的本事,仅此而已。他还不至于把儿子看成懒惰得“无人可比”、不可救药的地步。

  平时,“无半匹”、“无一匹”,是泉州民间口头语,说说可以,但要写成文字,虽然对“匹”字的字音不会有误,而本字是什么,语源在哪里?尽皆茫然。郑国权从陶诗中找到“阿”和“无匹”,获益匪浅,更加坚信“晋人南迁 ”之后,在江南广大地区,都会有“晋代衣冠留胜迹”。尤其是晋代语言在闽南泉州一带的存活,不能说是俯拾皆是,至少是随处可见。因此,从钩沉古汉语这个广义上说,陶渊明可能还是泉州人的同乡呢。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