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应该是思想的潜移默化而不是模式的简单输出
2011年12月30日,“欢乐春节”应用软件成功上载苹果商店,第一周,就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用户下载使用。2012年新春之际,一幅以“龙驾祥云”图案和“欢乐春节”字样为标识的海外“欢乐春节”宣传广告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屏幕上。
以数字内容为标志,海外“欢乐春节”在全球8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同期举行了300多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中国春节为主要内容的交互式娱乐类免费应用程序“欢乐春节”在苹果商店成功上线,大大方便了全球数字时代用户及时了解中国春节、中国文化,这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广中国文化的新的尝试。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应该是思想的潜移默化而不是模式的简单输出。”文化部部长蔡武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坦陈:“各国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去选择他国的价值类型,我们首先要尊重人家的选择,但更应该主动设法让对方正确、客观、全面地理解我们。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贸易,不要把对方当成异类、当成敌人,要解疑释惑,这就是文化的功能,也是文化的责任。”
在数字时代,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消费方式悄然变化,这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出新的挑战。周庆安认为,基于跨界、融合的文化背景,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方式也在“变”与“不变”之间平衡、转换——主渠道的“不变”与类型化的“变”,主流语境的“不变”与解读区域的“变”,立体形式的“不变”与平行层面的“变”。
近年来,对外文化传播中主渠道并未发生变化。“我们看到的几大国际传媒集团,华纳、迪斯尼等等,他们对内容主动控制权依然没有变化,但数字化使得传播内容产生分众化的变化,分成报纸、网络、手机等等,这是对于某一类型内容的关注,比如说对于特殊文化类型的关注、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形成了分众化的关注群体。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涵盖所有群体的文化报道、文化产品。”周庆安说。
与主渠道的不变相适应,主流文化语境、国际文化格局也保持稳定状态,“但是我们注意到有一个小小的变化,不同的解读在不同的地域产生了复杂多样的变化。与此同时,文化传播的效果开始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在小的区域内,比如在亚洲范围内,两大影片输出国美国和印度的覆盖比例正在发生变化。”周庆安认为,基于这个前提,可以判断,国际文化传播仍然保持着立体化的传播形式和格局,但在不同的层面和平台,开始出现对于文化传播立体形式的分层和解构,比如我们称之为国家符号的文化内容,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化。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