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在泉州民间信俗中 “哪吒”是闽南无畏精神的化身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5-02-14

核心提示

自今年大年初一上映以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一举打破多项影史纪录,实现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该片的角色、剧情、画面脱胎于中国神话故事,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日前,据网友爆料,泉州有多处寺庙内奉“三太子”哪吒,哪吒在民众心目中不仅仅是英雄的象征,更是无畏精神的化身。

哪吒信仰古已有之

闽南民间,哪吒俗称“太子爷”或“三太子”,其神诞日为农历九月初九,被奉为玉皇殿前五营神将之“中营元帅”或“中坛元帅”。哪吒信仰在泉州古已有之,但具体起源时间难以考证。“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哪吒之魔童闹海》里哪吒展现的这份精气神,与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可谓一脉相承。而这也是千百年来民众欣赏哪吒、喜爱哪吒,并奉祀他的重要缘由。

然而,不同于电影里那个身着红短褂、头扎乖巧髻、经常双手插兜的少年形象,在泉州寺庙内的哪吒神像一般呈现的是全身披挂、手持乾坤圈、威风凛凛的形象。还有一些寺庙里的哪吒,出现脚踩风火轮的形象,这属于“一级战备”状态。当然,还有个别“升级版”的战神哪吒,是以三头六臂的形态示人,象征神通广大、法力超强,其威武程度更胜一筹,这可能是为呼应他“中坛元帅”这一响亮头衔而设定的。南宋时曾出知泉州的名宦洪迈,在其创作的文言志怪集《夷坚志》里,甚至还提到了哪吒咒语“火毯咒”,其实就是召唤“风火轮”的咒语。只不过“火毯咒”听起来似乎还有点融合阿拉伯神话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南宋海外交通贸易发达,与阿拉伯地区有众多文化交流的缘故。

高甲戏有《哪吒闹海》剧目

泉州中心市区的打锡街西段古时曾有“溥泉宫”(旧属集贤铺大泉涧境,俗称太子宫),庙内供奉着“境主”三太子哪吒和太乙真人。清人记载这里“香火云集,有求必应”,里人“休咎必祷,水旱必祈。朔望籖ト,岁时祭祀”。而今溥泉宫只存于古籍之中,但泉州各地仍有多处宫庙奉祀哪吒,如泉州中心市区的天后宫,中心市区拒洪社区的太子宫,丰泽区招丰社区的太子宫,洛江区河市镇的慈恩寺,洛江区万安街道的镇海宫,洛江区马甲镇的清水寺,洛江区罗溪镇的龟峰岩,南安市石井镇的三太子宫,晋江市池店镇的太子宫,惠安县崇武镇的三太子宫等。哪吒信仰在民间,一直处于香火不绝的状态。

今年春节期间,前来泉州天后宫祭拜“中坛元帅”哪吒的游客众多。(吴拏云 摄)

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兴建迄今已逾800年。该宫向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天后宫正殿内有三座神龛,正中突出的是妈祖神龛,龛字“天上圣母”为清乾隆皇帝所题。妈祖的右手边即是“中坛元帅”,也就是哪吒三太子,在东南沿海被尊为镇海之神,令人敬畏。另一神龛供奉的是“广泽尊王”。

天后宫的东西廊廿四司殿中也有哪吒神像(吴拏云 摄)

在天后宫的东西廊廿四司殿中,也有哪吒神像,其定位是“司青少年成长,风火旺盛”。旧时,每逢天后诞辰,或春秋朝祭,或香客许愿,均会在天后宫戏台上演戏曲节目。木偶、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戏种,皆有演出,据说高甲戏就有以哪吒闹海为蓝本的表演。妈祖作为海神,有着众多海上神话故事,这点与哪吒相似。或许也正因此,哪吒三太子才得以入祀于天后宫正殿。

出任主护法成“省内唯一”

慈恩寺内供奉的哪吒三太子是天王殿主护法(释振中 供图)

泉州洛江区河市镇的慈恩寺内供奉的哪吒三太子也很独特,因其“身份”是天王殿主护法(多数寺院是以韦陀菩萨为主护法)。据悉,该寺也是省内唯一将哪吒三太子供在天王殿内做主护法的佛教寺院。

慈恩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元释大圭《紫云开士传》载:“延彬置慈恩于开元以居袭礼。”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云:“慈恩院,唐刺史王延彬立,以居禅师袭礼。”慈恩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其供奉哪吒三太子为护法神的独特现象,既是泉州多元信仰融合的缩影,也是历史、军事与海洋文化交织的产物。

据介绍,哪吒最初是佛教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以护法神身份传入中国。宋代以后,佛教与道教、民间信仰深度交融,哪吒形象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型,被赋予“析骨还父、莲花化身”等本土化情节,其战斗属性在《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加持下得到进一步强化。洛江慈恩寺作为佛教寺院,最初可能因毗沙门天王信仰而引入哪吒,后随民间信仰的演变,逐渐突出其护法镇邪的世俗功能。另外,慈恩寺所在区域历史上曾是泉州军事要地,其供奉哪吒或与当地“五营”信仰体系相关,通过哪吒“中营元帅”的神威,来强化寺院及周边区域的“神系防护”。

相传俞大猷曾就读于慈恩寺内的书院(释振中 供图)

有意思的是,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少年时期就曾在慈恩寺读书。俞大猷毕生以武卫国,其军事思想强调“忠勇刚毅”,与哪吒“少年战神”的形象高度契合。据记载,俞大猷曾重修慈恩寺哪吒殿,并在《正气堂集》中写道:“三太子之勇,武者之镜也。”将哪吒之勇视为武者楷模。这种历史关联使哪吒信仰被赋予了保家卫国的现实意义,其神格从单纯的护法神升华为民族精神的投射。

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因其商船、民船航海风险,催生了多元海神信仰。哪吒“闹海屠龙”的传说与闽南人征服海洋的诉求相呼应,故而被赋予航海保护功能。慈恩寺虽非直接临海,但洛江区作为泉州内陆与沿海的过渡地带,其供奉哪吒可能兼具镇守内陆水系与庇佑海上贸易的双重意涵。泉州民间素有“转角遇神”之说,慈恩寺的哪吒信仰,从本质上看是泉州多元文化层积的产物。有专家认为,哪吒在此不仅是寺院的守护者,更是泉州人开拓精神的象征、无畏精神的化身。

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崛起

石井靖海门上的“三太子宫”(许建军 摄)

靖海门东南侧立有古碑《平寇碑记》(吴拏云 摄)

靖海门“三太子”(前面这尊)威风凛凛(许建军 摄)

在南安石井,“三太子宫”(哪吒庙)则直接与抗倭史迹靖海门、《平寇碑记》碑完美结合在一起。明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546—1548)间,泉州郡守程秀民曾在南安“四澳”(石井、营前、淗浔、莲河)募兵练士、强化海防,并遣官兵多次击败倭寇。南安石井乡贤为旌表程秀民御倭功德,在石井建造了一座靖海门,在其东南侧树立《平寇碑记》一方,记述程秀民荡寇事迹。《平寇碑记》碑文是由明嘉靖年间任云南知府的石井郭前人郑普撰写的。后来,石井人就在靖海门的门楼上,建起了“三太子宫”,以示镇守海疆,护佑乡民。

石井哪吒也被视为孩童守护神(许建军 摄)

靖海门“三太子宫”具体始建于何年,现已无从考证。但在石井人的记忆里,当地新生儿满月、周岁时,或是孩童体弱多病时,家长都会带孩童到“三太子宫”祈福,祈求“三太子”护佑孩童健康成长。每逢哪吒神诞日,村中童叟还会牵手到宫前烧香祭拜。

石井位列古刺桐“三湾十二港”,是一个具有千年厚重底蕴的海丝古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石井马江潮流涌动,浪花淘尽无数英豪。历史上,卧虎藏龙的石井,曾涌现了郑成功、陈火把、洪金丽等英雄人物。厚实的海港土壤也培植出各种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民间信俗遍布古镇大街小巷。其中,最为特殊的当属大圣信仰、三太子信仰及烟楼公信仰。

数百年来海风吹拂,靖海门依旧挺立。门下东侧,几近磨平的《平寇碑记》,悄然诉说着石井港曾经的峥嵘岁月、英雄往事。门楼上的“三太子宫”,则不断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崛起、在困境中突破,鼓舞大家努力奋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此来推动家乡的发展进步。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