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装扮庆佳节 (陈小阳 摄)
“天下上元,灯灼之盛,无逾闽中。”昨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场春雨不期而至,不仅没有减弱大家赏灯的热情,反而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人们携家带口,悠闲穿行在“光明之城”绚烂的夜色中,徜徉在五颜六色的灯海里,将元宵佳节的氛围推向高潮。
游客参与摸龟祈福——
“泉州元宵氛围浓,文化传承特别好”
正月十五元宵节,泉州天后宫举办第19届泉·澎“乞龟”祈福民俗文化活动,两岸乡亲相聚“乞龟”,共同祈愿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摸龟嘴,大富贵;摸龟身,大翻身;摸龟脚,吃不干;摸龟尾,吃到有头又有尾……”当天,在为“米龟”点睛后,现场群众根据顺时针的传统,有序绕行龟身,触摸米龟的不同部位祈福。据悉,“乞龟”最早起源于泉州,200多年前传到澎湖,并在澎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今年的米龟重达5.88万公斤,“乞龟”活动将持续到正月十七,活动结束后,制作“米龟”的“平安米”将分发给社会福利院、困难户、残疾人等。
尽管傍晚时分天公不作美,仍有不少市民游客到现场摸龟祈福。来自山东淄博的李女士和朋友三人来到天后宫,兴致勃勃地走过平安桥,来到大殿门口,学着当地人的动作摸“龟”祈愿。“虽然听不懂闽南语歌谣的内容,但跟着前面的人有样学样地摸一摸,心诚则灵嘛!”李女士告诉记者,她们在网络上看到泉州闹元宵的视频,觉得很新奇,于是早早就定好行程,专程过来体验一番。“泉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得特别好,像我们家乡元宵和春节是连在一起过的,感觉不如泉州这样重视这个节日。这两天我们在古城里溜达时,看到大街小巷都装扮得很喜庆,相关的民俗活动也很丰富,真是仪式感满满。”
除了逛街赏灯,李女士一行也在古城里寻觅打卡各种美食。“姜母鸭吃了,面线糊吃了,花生汤也吃了,一开始还担心我们的‘北方胃’吃不习惯,没想到都觉得很好吃。”她掰着手指头细数,大赞泉州美食。当被问到这趟泉州之旅最开心、最难忘的是什么,三人异口同声说道:木偶戏。“我卡点进的小程序,全靠手速抢到的,太幸运了。”她和朋友们用“震撼”形容观看泉州提线木偶的感受。“我们之前从来没接触过这类演出形式,今天看了感觉非常惊艳。我们看的又是元宵专场,演出内容也很契合元宵这个节日氛围,非常喜欢。”(融媒体记者张雯 杜婉琼)
猜灯谜趣味多 (陈小阳 摄)
“泉州景美,人也热情友善”
昨晚7点多,记者到访中骏世界城。元宵佳节,中骏世界城打造了“绮遇世界”城市花灯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三百余盏传统花灯组成了一条数十米的灯展长廊,中心区域搭建了一条巨大的灯谜长廊,每一个谜语都与精美的花灯相连。游客们在赏灯的同时,还可以参与猜灯谜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也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自四川的刘女士就在喜庆的人群中,她一边吃着海蛎煎,一边赞叹:“泉州的烟火气非常足,到处都是古建筑和特色美食,随便走到哪里都可以玩上一整天。”
刘女士告诉记者,泉州人非常热情。刚到泉州的第一天,她计划要去老城区东街,打车时不小心定位到了南安的东街。司机师傅听出来她是外地人,没有按照订单直接出发,而是和她确认后,帮她顺利抵达目的地。“城市的旅游氛围不仅仅是景点,还有美言善行构成。这件小事让我感受到泉州景美,人也热情友善……”
昨晚8点,来自湖南长沙的刘女士和闺蜜徜徉在蟳埔夜晚的景致之中。她们来到泉州三天,已经把中心市区及石狮等地的网红打卡点逛了个遍,沿途也体验到了泉州人的热情好客。
昨晚7点多,她们簪花后在蟳埔拍了许多照片。因天色已晚,她们在顺济宫一带迷了路。一名路过的蟳埔居民热情地带她们到达目的地。“很多旅游网站,包括短视频、小红书上面看到很多大V、博主推荐泉州,说是值得游玩的城市。来了这几天,确实还没逛够。”
淅沥的雨没能阻挡一些市民和游客赏灯的意愿。晚上9点左右,南武当(真武庙广场)分会场,不少市民、游客举家出游。在传统花灯区,一名穿着快递外衣的男子,驻足观赏拍照许久。男子姓崔,江西抚州人,特地趁着等单的空隙来赏灯。“我来泉州打工20多年了,从小崔变成现在的老崔了。”崔先生说,今年他回老家过年,几天前才回来。他的老家也经常举办元宵灯会,有花车巡游、踩高跷、舞龙舞狮等。他一边述说着泉州与老家灯会的特色,一边不忘拍下照片和视频分享给家人。 (融媒体记者廖培煌 宋万春 庄鹏佳)
骑楼下赏灯欢 (陈小阳 摄)
就近赏灯乐趣多 市民游客同欢庆
昨日,在洛江安泰路沿街骑楼的灯会现场,市民游客或欣赏花灯,或观看表演,或挑选商品,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现场的猜灯谜、街头艺人展演、非遗项目展示、洛江农特产品展销等活动,为市民游客增添了许多乐趣。
“在家门口闹元宵,真是舒坦。”居民林女士来回逛了两三遍,细细品味映入眼帘的花灯。她说,自己家在附近,吃完饭带着孩子下来看热闹,在骑楼下不用担心下雨。
在现场,洛江区委宣传部展出的花灯是泉州别具特色的无骨刻纸花灯,为传统子母灯造型,八盏子灯围绕在母灯周围,并融入洛江城市IP“洛水仙珊”。花灯运用了刻纸、彩绘等工艺,使用牡丹、莲花、卷草等纹样进行装饰,具有生活和美、富贵安康等寓意。这盏花灯引起来自江苏的游客兰先生的关注,他和女朋友一起来泉州旅游,这几天去了西街、府文庙、清源山、崇武古城、洛阳桥等地方。因为住在洛江,他们昨晚特地来赏灯。他说,泉州的花灯充满了闽南风情,南音、古厝、木偶等闽南文化元素都成了创作题材,美不胜收。 (融媒体记者王金植 通讯员庄伊欣)
亲朋好友乐游园 (郑银杰 摄)
滚元宵 做花灯 猜灯谜 非遗馆里闹元宵
亲子一同“滚元宵”、沉浸式体验花灯展、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做花灯……元宵期间,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与市民游客们一同欢庆佳节。
昨日上午,在泉州非遗馆二楼的剧场内,一场手工制作元宵的体验活动正欢快地进行中,10余组家庭参与其中。
搓、捏、按、团,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将元宵馅团成一个个小球并放在糯米粉里滚动起来。随着“白白胖胖”的元宵逐渐成形,现场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原来元宵是这样滚出来的,我今天才知道,真有意思。”来自厦门的王女士提着亲手制作的元宵圆开心地说,以前吃元宵圆都是到市场上买,并未关注制作过程。昨日不仅和孩子体验了制作过程,还了解到“滚元宵”的寓意,收获颇多。她要把这份元宵带回去与家人一起分享。
走马灯、大红灯笼、宫灯、蛇元素花灯……在非遗馆五楼的花灯展厅内,一盏盏造型独特的花灯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精美的花灯都是手工制作的,很了不起!”来自北京的李老伯和妻子及女儿一边赏灯,一边赞叹。这两天他们游览了中山路、少林寺等景点,在各处都看到了许多制作精美的花。他觉得这些花灯不仅展示了制作者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泉州对非遗传承的重视。
“鲤城刺桐长照子(四字 泉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初秋陇上明月沉(二字 晋江非遗代表性项目)”“红旗激励上战场(三字 泉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灯盏区旁的灯谜区,一条条与泉州历史文化相关的灯谜吸引着游客前来挑战。
“这个景点我们刚好去过,很幸运猜对了。”来自湖北的李女士开心地说,灯谜中有一条是猜泉州的一个三字古迹。她和孩子前两天去过开元寺,印象深刻。她说,这些灯谜多数和泉州的景点及非遗有关,很有创意,增添了乐趣,还有助于大家了解泉州。
下午3时左右,在五楼花灯展区,一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做花灯的活动正欢乐进行中。活动分为体验制作刻纸灯和彩扎灯两个区,游客们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沉浸式体验花灯制作过程。
“做完花灯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来自安徽的李女士在泉州朋友的邀请下参加花灯制作活动,她说,亲身参与后更能体会到这项非遗的趣味和制作人精湛的技艺。她还了解到很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如一日潜心钻研技艺,这种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信念令她敬佩。(融媒体记者杨泳红)
闹元宵乐开怀 (陈起拓 摄)
游景区赏花灯 年味浓醉游客
昨日清源山景区迎来不少游客,登山,访老君岩,观赏花灯,他们被泉州浓浓的节日氛围所感染。
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八闽之子”花灯吸引游客的目光,他们纷纷打卡拍照。该花灯以蛇元素为核心,融入“福、禄、寿、喜、财、广、丁、旺”的美好寓意,设计了八盏,每一盏都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精心制作,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
“灯光中,仿佛能看到古老的图腾在现代文明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组花灯超赞。”来自广东汕头的李女士说,刚来就被清源山喜庆的年味所吸引,不仅感受到了“老子天下第一”的文化内涵,还看到了精彩的花灯展,真是不虚此行。
在游客中心左侧,有一盏老君座灯造型花灯。老君岩入口处则放置了一个特别的花灯,这个花灯复刻了老君岩石室,再现了老君隐居修炼的传说。相传,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后,骑青牛西行,最终选择在老君山隐居。石室中,他闭关修炼,吸收天地灵气,炼丹传道,点化众生。
来看浙江的游客朱先生说,花灯结合老子文化,以柔和的光影勾勒出石室的轮廓,仿佛让人置身于老君修炼的神秘之境。这盏花灯不仅是对老君传说的致敬,更是对道教文化“天人合一”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融媒体记者王金植)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