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两会代表委员到梨园古典剧院欣赏非遗展演
高甲戏《公子游》
■融媒体记者 许奕梅 张素萍/文 庄丽祥/图
弦歌琴韵迎新岁,古调新腔唱华章。1月5日、6日晚,泉州梨园古典剧院的舞台上灯光璀璨,舞台下座无虚席,南音、提线木偶、梨园戏、高甲戏、折子戏等泉州非遗展演精彩上演。参加泉州市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在此沉浸式欣赏了一场戏剧文化盛宴。
泉州素有“戏窝子”之称,文艺精品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市努力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全年演出超千场,让众多市民和海内外游客享受到一场场文化饕餮盛宴,打响了文艺惠民品牌的同时,也更好地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代表委员沉浸式观演
市人大代表体验提线木偶
演出现场
精彩地方戏剧集中展演 代表委员乐品非遗盛宴
华灯初上,梨园古典剧院内热闹非凡,戏迷们济济一堂。“振兴吾华夏,男儿当自强……”伴着传统鼓吹乐和铿锵豪迈的唱念,曾赴联合国总部公演、登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提线木偶戏科仪表演《四将开合》拉开了演出序幕,精彩戏剧节目轮番上演。
本次展演融合了泉州地方剧种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彩剧目片段。南音《春光明媚》唱腔动人心弦,梨园戏《陈三五娘·赏花》表演精致细腻,歌曲《正月点灯红》《望春风》满是佳节欢乐氛围,高甲戏《公子游》表演诙谐又潇洒,掌中木偶折子戏《大名府》妙趣横生、观赏性强。
丰富瑰丽的泉州非遗文化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呈现出来,展现了非遗戏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台下观众无不沉浸其中,掌声迭起。
“很精彩,太美了!晚上我犹如踏入一座繁花簇拥、古韵悠然的传统文化花园。”市人大代表黄文月观看演出后,发出感叹。
部门举措
全年1687场文化演出 为群众“幸福指数”加码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戏窝子”,近年来,泉州市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文艺惠民演出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泉州市文旅局艺术科负责人郭雅靖介绍,2024年泉州国有文艺院团演出总场次共1687场,其中线下演出1202场、下乡演出278场,线下有58万观众观看。
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闽南歌舞……泉州拥有丰厚的文化家底,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带火了泉州文旅经济。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泉州各大院团演出票房收入达2000多万元,其中泉州市木偶剧团比2022年增长50倍。
泉州文旅部门还持续深耕“百姓大舞台”“云艺术节”“3311文化惠民工程”“文润刺桐·邻里共享”五大乐章千场活动等文化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1+N旅游演艺服务计划”。每年夏季常态化开展的“威远楼之夏”“府文庙之夏”等文化活动品牌,把文化大舞台延伸到更广泛的群众中去,人人皆有登台献艺的机会。
民众在文化活动中的深度参与和高度满意,是文化惠民的初心所向。如今,到茶馆听一曲“千年雅乐”南音,进剧场赏一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仪之选。今年1月,泉州将为群众献上80场公益性文艺演出。蛇年春节前后,市直文艺院团将献演超过105场演出。
郭雅靖透露,2025年,泉州市文旅局将常态化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益性惠民演出1000场以上,丰富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文艺创作,办好全国南戏展演、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扩大闽南“戏窝子”品牌影响力。
两会声音
黄文月
构建文化信息共享渠道
开发文体活动小程序
“文化惠民工程不仅满足了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还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泉州市人大代表、安溪培文中学教师黄文月表示,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各类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家门口高质量的文艺演出、戏曲表演、非遗展示;宽敞明亮的图书馆、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便捷、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这些都彰显出文化惠民工程在提升群众幸福感、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她建议,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投入,优化文化资源布局,合理规划文化设施的地理分布,加强基层文化载体建设,确保文化设施能够有效覆盖更多人群。同时,构建文化信息共享渠道,比如实现村级图书馆与城乡图书馆全面联网,形成图书信息共享,让村民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类图书资源。
她提出,可以引入新兴文化,满足不同年龄层和兴趣爱好的群众需求,例如借助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举办虚拟现实体验、创意手工作坊等活动,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此外,还可以开发文体活动小程序,方便市民随时随地了解文化活动信息,让各种文化服务便捷化、高效化。
黄华春
加大文化惠民力度
积极培育“文化+产业”人才
泉州市政协常委、泉州市侨界青年联合会创会会长黄华春表示,2024年以来,泉州在文化领域取得成果颇丰,他亲眼见证了泉州威远楼与府文庙内非遗文化的生动演绎,体验了令人垂涎欲滴的“侨家乐”文化美食节,欣赏了精彩纷呈的蔡国强“红日”烟花秀。泉州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有滋有味的文化大餐。
他建议泉州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如增设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等,结合研学旅行、产业旅游等,打造泉州特色品牌,开发历史文化课程,推出茶叶、陶瓷等旅游线路和国潮品牌产业研学路线,让文化之泉涌流不息,惠及更多民众。
此外,还可以利用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口岸免签政策,加强与东南亚等国及海外侨亲的文化联系,加大力度举办国际化活动,扩大泉州的国际影响力;培育“文化+产业”人才,借助留学归国人员力量,鼓励留学人员邀请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泉观光考察,培训留学人员讲好泉州故事,推广泉州优势产业。政府部门也可以出台这方面的奖励、激励政策。
木偶剧团的日常演出,吸引众多市民观看。
市民游客在泉州府文庙广场观看非遗表演(柏峰 摄)
市民反响
推行“好看不贵”惠民票价 老少戏迷同享文化福利
2025年元旦假期,泉州木偶剧院外排起了长龙,剧场内座无虚席。舞台上,《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猴趣》等节目令人印象深刻,一个个小木偶被数十根丝线悬起,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征服了现场观众。有本地市民表示,看提线木偶戏如同开盲盒,惊喜不断。还有远道而来的游客表示,这么精彩的演出,票价只需三五十元,实在超值!
在泉州,文化惠民演出如同一股春风,让广大戏迷尽享戏曲盛宴。南安戏迷庄少阳是众多受益者之一,自小就对梨园戏情有独钟的他告诉记者,小时候,梨园剧团下乡演出,他就跟着凑热闹,懵懂间被舞台上的表演吸引。随着年龄增长,他对梨园戏的热爱愈发浓烈,开始主动前往梨园古典剧院观看。2009年起,他几乎一场不落地观看演出,不管是大场还是小场,甚至彩排他都不缺席。他回忆,早期看戏一张票100元。后来政府大力推动文化惠民演出,票价低至20元,市民看戏成本大大降低。
“在泉州,只要你关注,好戏很多。”46岁的晋江人许先生痴迷梨园戏14年,每年欣赏梨园戏各类演出至少50场。他说,梨园戏唱腔优美,表演细腻传神,故事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他也深切感受到近年来经典戏曲在不断推陈出新,在泉州除了线下演出,还有线上直播、小剧场等,满足不同年龄层观众的欣赏需求。如今许先生的“戏迷”朋友圈不断扩大,有“90后”“00后”年轻人,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他们为了追戏,成了世遗泉州的常客。
许先生说,有惠民票价,有下乡演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越来越多的戏迷受益。老年人因票价亲民组团观戏,传统戏曲拥抱更多年轻观众,焕发出时代活力,文化惠民演出真正将文化福利送到了群众身边。
来 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