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泉州,不止一面。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它既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文化底蕴,也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千古风华,还有“天下名山多,清源居第一”等壮美景观。
在泉州市博物馆,现展有一套清初漆雕屏风,上面的《泉州十景图》是目前为止泉州市发现的有关泉州代表性景点提法的最早史料。泉州市书画家陈怀晔在《泉南胜迹画中看——漆雕寿屏泉州十景图品谈》一文中分享了他对《泉州十景图》的品谈。
1982年《泉州文史》(六七合辑)
“泉州十景”
代表性景点的早期提法
“‘泉州十景’又称‘古泉州十景’‘泉州大十景’,这一说法的依据主要源自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的清初漆雕屏风《泉州十景图》。”陈怀晔介绍,1982年6月,《泉州文史》(六七合辑)在封二版面刊登了《泉州十景图》的拓片,在凤麓春晓和星湖荷香的拓片下方还附有简单说明。
说明中记载:“泉州著名盛景,或谓八景,或谓十景,或只限泉州市属,或概及晋江县地,或旧说,或新编,莫衷一是。兹依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清初漆雕泉州十景图,次第如下:一、清源鼎峙(清源山),二、紫帽凌霄(紫帽山),三、笋江月色(浮桥),四、洛阳潮声(洛阳桥),五、紫云双塔(开元寺),六、关锁烟霞(姑嫂塔),七、三洲芳草(桥尾),八、朋岭留云(双阳山),九、凤麓春晓(东岳山),十、星湖荷香(东湖)。”
“早年间由于技术限制,印刷品通常不够精美,《泉州文史》上的‘泉州十景’也较为模糊,我一直在关注这套漆雕寿屏的消息。20世纪90年代初期,泉州传拓名家辜恩来先生送了我一套《泉州十景图》的拓片,我时不时就拿出来欣赏。”陈怀晔回忆道。
“后来,考虑到这套十景图拓片不容易找到,我便用文字和图片介绍这幅漆雕寿屏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泉州十景’。”尽管已经有清晰的拓片,但陈怀晔仍希望亲眼看看实物,漆雕寿屏此时已移交至泉州市博物馆,他便到现场观察,发现屏风以木为胎,共有十层,便请工作人员帮忙量了一下尺寸。
经过测量,每一层的板心高达294厘米,宽50.8厘米,厚2厘米。陈怀晔再想深入研究时,发现寿屏破损较为严重,部分文字难以辨识,他根据寿屏可辨别的文字,查阅相关资料,并在《泉南胜迹画中看——漆雕寿屏泉州十景图品谈》一文中详细记录了其研究成果。
漆雕寿屏的“泉州十景”
漆雕寿屏
精湛技艺展现泉州风华
漆雕,作为髹饰(用漆漆物,谓“髹”)技艺的一种,其创作流程极为繁复。首先,要根据器物的形状选择适合的木、竹或铜作为胎骨。接着,在胎骨上涂抹桐灰或漆灰作为底料,并涂抹多层大漆。等漆膜干燥固化后,再进行打磨抛光。漆面处理完毕后,将设计好的图案覆盖在上面,然后使用刀、针、月牙形工具等刻画出精细的纹样。完成纹样雕刻后,再在阴纹线条或凹下去的底面填充金箔、银箔、彩漆或嵌入螺钿,赋予漆器作品璀璨之光。
泉州漆艺源远流长,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泉州市舶司提举王茂悦在离任回朝时,向宰相贾似道献上了十幅用螺钿装饰的案上屏风。到了明清时期,泉州的漆艺技艺更加精湛,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以及器皿的装饰上。
陈怀晔考证认为,这件寿屏是康熙年间武荣(南安市别称)傅封登老人七十寿辰时,他的族亲和朋友共同献上的寿礼。整个屏风以黑漆为底,每一层都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以细腻的线条描绘出五彩的博古图案,包括商代的鼎以及周代的彝器、瓶花、拳石、文玩清供等,精美无比。中段是祝寿的文章,附有祝寿人的题名,由进士梁国宝撰文。《明清进士题名碑录》里记载,梁国宝于康熙三十九年考上进士,陈怀晔据此判断,漆雕寿屏的制作时间为康熙三十九年之后。
由于漆面剥蚀,文章中的文字已经断缺,难以完整阅读。这些祝寿文字以楷书书写,采用阴刻填金的手法,显得端庄而华丽,但遗憾的是,书写者的信息并未留下,漆雕制作者的信息也无从考证。
中段与下段之间,以螺钿雕刻的“寿”字和白鹤图案作为分隔。下段则展示了泉州的十景图,这些图案通过雕填技法制作。画面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泉州十个景区的特色风貌。雕刻技法明显受到明代木版画的影响,无论是阴刻还是阳刻,线条的粗细变化都展现出雕刻者运刀时顿挫转折、清晰利落的高超技艺。雕刻完成后,再以金色填充,与黑漆底色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光彩夺目、明丽辉煌。
一种思路
代表性景点可能源自民间创造
“在写《泉州十景图》介绍时,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关于‘泉州十景’的选取和它们的名称,我之前从未在地方志或诗文题咏中看到过相关记载,但这些信息竟然出现在了这件康熙年间的寿屏上。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所谓的‘十景’可能是源自民间的创造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用漆雕技法雕绘在寿屏上的泉州十景,就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寿屏的山水景色那么简单了!”陈怀晔说道。
除了“泉州十景”外,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泉州代表性景点的主流提法,如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的“泉州八景”和新世纪评选的“泉州十八景”,其中不少提法及景点别称都源自民间的智慧。
所谓“泉州八景”,由于这八景主要集中于旧鲤城内,又称“泉州小八景”。此种说法的流行,离不开已故泉籍著名国画家李硕卿创作的《泉州八景》。20世纪50年代初,李硕卿到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写生,看到各地都有对应的名胜八景,触景生情,觉得泉州也应该有自己的八景。回到泉州后,李硕卿每个周末都踩着自行车外出写生,踏遍了泉州大小景区,画出了《小山丛竹》(朱熹讲学的小山书院)、《双塔凌空》(开元寺)、《笋江月色》(笋江)、《东湖荷香》(东湖)、《凤山春晓》(东岳山)、《清真夕照》(清净寺)、《玉毬风动》(圣墓风动石)、《崇福晚钟》(崇福寺)等自己心目中的泉州八景,《泉州八景》让很多人看到泉州这座古城的绝美风光,引起了很大共鸣。
2002年10月至2003年8月,历经候选景点推荐、市民投票、专家论证等阶段,泉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泉州十八景”。入选的“泉州十八景”分别为:双塔凌空(开元寺)、崇武听涛(崇武古城)、洛阳潮声(洛阳桥)、文庙生辉(府文庙)、牛姆探幽(牛姆林)、清水仙景(清水岩)、清源鼎峙(清源山)、西湖烟霞(西湖公园)、深沪海韵(深沪湾)、天后流芳(天后宫)、黄金海岸(黄金海岸)、仙公观日(仙公山)、岱仙飞瀑(岱仙瀑布)、成功丰碑(郑成功史迹)、古厝大观(蔡氏古民居)、安平飞虹(安平桥)、东湖荷香(东湖公园)、清真夕照(清净寺)。
《泉州十景图》介绍
清源鼎峙(清源山)
城北清源山如翠屏巨障拱卫古城,三台高耸,云蒸雾绕。若天朗气清,游人登高远眺,良田村舍,城郭闾巷,晋、洛二水,罗、紫双山,尽收眼底。此图中峰耸峙,白云如带,近处城垣环卫,朝天门外,径道绕田穿林,盘旋而上山巅。
紫帽凌霄(紫帽山)
与清源山相对西南方有紫帽山,常见紫云覆顶,故名。南麓金粟洞,宋宁宗书“金粟之洞”石刻今存。洞之东北山峰独秀,绝顶石塔凌霄。右峰之西,有石鼓、丹炉、试剑石、仙迹诸文物。此图如诗,咏物纪游,极得紫帽之胜概,为山灵生色。
笋江月色(浮桥)
临漳门外,晋江自西而来,江面开阔,水流徐缓,江畔有石笋古迹,名为笋江。每至中秋,清波映月,江风送凉,到此泛舟赏月,别有佳趣。此图近景,桥上两人伫立,远眺江中泛舟抑或等待赏月的游船。接官亭、石笋山川坛(斗状台基)诸景皆收入图中。
洛阳潮声(洛阳桥)
洛阳江汇马甲、河市溪流东入于海,自古为沿海南北交通必渡之江。至北宋皇祐年间,始建跨江石桥,飞架南北。此图截取洛阳桥中段,桥中小屿建祠庙二三,南侧一座桥堡,为兵备行营,扼桥以守。虽不见长桥首尾,则愈见飞梁卧波、长虹亘天的壮丽景象。
紫云双塔(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兴于宋,衰落于明清之际,其时全寺仅存三门(山门)、紫云大殿、甘露戒坛、檀樾祠、东西二塔等十三处建筑。这幅漆雕所绘与当时开元寺的规模大致相近,自前景推后,依次为三门、拜亭、拜庭、紫云大殿、戒坛,将双塔提到图中最高处,尤增宏伟之势。
关锁烟霞(姑嫂塔)
此幅似南宋山水小品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上部留出大片空白,表现出气蒸波撼、辽阔无际的境界。景物集中在中下段,宝盖山濒海孤耸,关锁塔立于山巅,出于云表。海面上渔船迎风破浪。近景云卷风生,船旗飘扬,丛树倾斜,枝叶飒飒作响,可想见海风之烈。
三洲芳草(桥尾)
笋浯江畔鲤洲、顺洲、华洲延连毗近,称三洲。这里芳草萋萋,凫雁翔集,春秋佳日、游人不绝。此图晋水蜿蜒东流,溪风阵阵,船杆旗飘,芦荻苍苍,小舟荡漾。平和清远之境,令人神往。
朋岭留云(双阳山)
古城西北,大小阳山巍然相峙,小阳山东麓数里,称朋山岭。洛阳未桥,那人翻越岭隔,经白虹山入仙游以通省城福州。岭头立关,关之前后石刻:天分南北,地储祯祥。此图,大小阳山藏烟带云,登陟朋山岭关,险隘峻峭,一如实境,览斯图,怀古之思油然而兴。
凤麓春晓(东岳山)
凤山位古城东北郊,由清源山逶迤东来,势如飞凤,故名。南麓建东岳行宫,俗称东岳山。图中重重殿宇,嵯峨壮丽,益增山势。山下沃野良田,平湖长渠,一派春光明媚的田园风光。
星湖荷香(东湖)
东湖位于古城东郊,因积土为七星墩,又名星湖。图中荷叶田田,花香飘散,亭台阁榭,枕墩面湖。姑娘划舟采莲。牧童骑牛,穿行水岸。整幅画面洋溢着湖山之美与郊野之趣。
来 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