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1935年至1942年,弘一大师先后四次到惠安游历、讲经,与惠安缔结殊胜因缘。大师弘法讲学、点注经书、翰墨薪传,足迹遍及螺城、崇武、涂寨、东岭、净峰、辋川等多个乡镇,其嘉言懿行具有深远影响。他在惠安留下的宏愿,同样引发世人关注。
与传贯法师结下师徒情谊
弘一大师兴动惠安弘法之念,始于1935年。据弘一大师手书《惠安弘法日记》载:“乙亥(1935年)四月(农历,下同),传贯学弟请余人惠安弘法。始居净山半载,又须奔走乡村,虽未能大弘佛化,而亦随分随力,小有成就。尔将掩室日光岩,词源居士以素帖属书。词源惠人,因择录旅惠日记付之,聊以为纪念耳。岁次玄枵,月旅姑洗,南山律苑沙门一音。”从这段记述不难看出,传贯法师是促成弘一大师惠安行的重要人物。
龚家保存着传贯法师的戒牒、衲衣、戒珠等遗物
传贯法师(1905—1993年),法讳普一,俗姓龚,名育恩,惠安县东岭龙村人。近日,记者来到惠安东岭龙村拜访传贯法师的俗家侄孙龚万魁,从他那了解到龚育恩(即传贯法师)是1925年在晋江灵鹫寺礼广空法师剃度出家的;1931年,依泉州大开元寺转道法师受具足戒。目前,龚家仍保留传贯法师的戒牒、衲衣、戒珠等遗物。
据龚万魁讲述,传贯法师真正接触弘一大师是在1933年,当时他在泉州大开元寺南山律苑追随大师学律。弘一大师对这位悟性极高、处事沉稳的年轻僧人颇为赏识,他在致信性愿法师时就称“传贯师甚能精进用功,进步日益”。也正是这份赏识,让弘一大师对传贯法师信赖有加,时时传唤,令其随侍身畔,二人实有师徒之义。传贯法师是闽南地区随侍弘一大师时间最长的学僧,晨昏与共陪伴在弘一大师身边达1500多天,前后跨越近10年时间。1935年,传贯法师随其父广谦法师住持惠安净峰寺,由是动念,礼请弘一大师前往净峰寺弘法,拉开了弘一大师四至惠安的序幕。
抽板上阴刻“地藏菩萨九华垂迹图赞”
龚万魁表示,在弘一大师、广谦法师、传贯法师的影响下,龚万魁的父亲龚天发亦修身念佛,并由弘一大师赐法名“胜信居士”。1942年三月,胜信居士陪弘一大师留宿于惠安灵瑞山寺时,弘一大师还手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条幅相赠。在龚家,迄今存有一块赤褐色木箱抽板,其上阴刻“地藏菩萨九华垂迹图赞”,款识“演音敬书”。龚万魁称,这是弘一大师在传贯法师陪伴下抵惠安时,随身所带木制行李箱上的一块抽板。后来日久年湮,箱已无觅,仅余此板。这块抽板也是弘一、传贯二人师徒情谊之见证物。
一度想终老于净峰山
1935年四月十一傍晚,弘一大师与传贯、广洽两位法师,自泉州南门外搭乘古帆船南航。四月十二晨,抵达惠安崇武,改乘小舟,逆风而行,午前抵达净峰寺,开启第一次惠安弘法之旅。
净峰寺高耸于今净峰乡净峰山(钱山)上,是惠安境内不可多得的唐代古刹。早年寺宇地处海滨,三面环水,一面负陆,枕山傍水,风光秀丽。净峰山虽不高,但自古名气显扬,相传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就是在此羽化升仙的。弘一大师与净峰寺可谓“一眼生缘”,他在给广洽法师的信里说道:“今岁来净峰,见其峰峦苍古,颇适幽居,遂于四月十二入山,将终老于是矣。”被净峰寺古朴苍劲的山色、清幽宁谧的山境所吸引,大师甚至一度想终老于此山。
在净峰寺半年多的时间里,弘一大师悉心为僧众、居士讲法,暇时校注补点经书,并以手书墨宝为媒,结善民众,达成了自己弘法目的。十月,大师即将离别净峰寺时,见自己所植寺菊犹含蕊未吐,遂口占一绝以志别:“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此菊偈,已不拘泥于描述花之芬芳,乃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功业”,借种菊表达自己对于净峰寺乃至惠安未来的期许。大师临别惠安前,还到科山寺讲经证法,方才依依告别。
广施教化福泽乡里
1935年十一月十九,弘一大师第二次来到惠安弘法。在十多天里,他先到了科山寺,又到附近乡间许山头东堡、后尾、上胡、社坝等村,再至崇武为静居堂书写对联:“归依佛法僧,勤修戒定慧;弘扬大乘理,利益诸众生。”大师到许山头东堡村时,还在瑞集岩意外地调停了一场械斗。
瑞集岩始建于明代
瑞集岩原位于东岭乡许山头东堡村后的凤岗南麓,岩寺始建于明弘治至正德年间(1488—1521)。相传昔日有位高僧到此,画一株紫荆树于寺壁,有随日倒影之奇异,瑞气咸集,故以瑞集岩称之。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迁建于东堡东隅,号称“东宫”。清同治年间里人许宗澄募建寺宇,1992年道法上人住持寺院之时再度翻建,方才有了现今的瑞集岩。1935年十一月廿二,弘一大师在传贯法师的陪同下,在瑞集岩开坛讲演。说经之时,谈及当地张、吴两姓发生族姓间械斗之事,大师语重心长规劝村民“遇事皆应以睦邻亲善为重,团结为本,忍让为怀,妥善处理争端……”句句语重心长,听者无不动容,参与械斗者更是痛悔当初。弘一大师还向当地信众倡议扩建瑞集岩。经此一事,文明互敬的良好风气在村里渐渐形成,惠安人也深刻感受到弘一大师宽博的心胸与礼仁的情怀,理解大师是真的想将福缘凝聚在有益大众、服务大众的过程当中。大师广施教化、福泽乡里的故事,一时成为佳话。
瑞集岩内今设有“晚晴书馆”,向人们展示弘一大师留在闽南的各类文化瑰宝。
弘一大师有感于瑞集岩宇“背有凤山之钟英,怪石叠岩,前有青山之呈案,龙港波光,山川毓秀,田野平旷”,认为这是块宝地,倡议将此岩扩建为“大华严寺”。可惜,后来大师身体抱恙,返泉调理。弘一大师1938年在写《重兴草庵碑》一文时,曾署名“惠安瑞集岩大华严寺沙门演音撰并书”,可见其一直心存扩建大华严寺之志。1942年,大师再至瑞集岩讲经,亦曾提及扩建之事,但当时机缘仍未成熟,扩建大华严寺之心愿,终成未了情。
“约法三章”背后的超然态度
1938年三月初,弘一大师再度到惠安科山寺讲经。后在惠安图书馆发现一本《螺阳文献》,其中有篇韩偓《松洋洞》题诗:“微茫烟水碧云间,拄杖南来渡远山。冠履莫教亲紫阁,衲衣且上傍禅关。青邱有地榛苓茂,故国无阶麦黍繁。午夜钟声闻北阙,六龙绕殿几时攀?”大师反复诵读,认为该诗未见载于《全唐诗》,韩偓作为孤臣“抗忤权奸,既遭贬谪,因隐南闽”,晚节“刚正忠烈”。当即嘱咐高文显居士着手写《韩偓传记》。当时,抗战正处于胶着状态,亦国家民族存亡之际,弘一大师对于韩偓的“孤忠奇节”自然是心有所契,故有此举动。另外,大师在查阅《泉州府志》时,还发现一篇宋代黄宗旦所撰《闽帝游山记》,即予重录。大师对于闽南史志资料的关注与珍惜,同样值得称道。
弘一大师第四次来惠安,是在1942年二月下旬。当时他是应惠安县长石有纪之请,由惠安佛教会会长觉圆大师陪同,前往灵瑞山寺讲经说法,为时一个月。大师抱恙在身,担心石县长会搬出官场那一套繁文缛节,故与之提前约法三章: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二、不迎不送,不请斋;三、过城时不停留,径赴灵瑞山。从这“约法三章”可见大师超脱的处世态度。
弘一大师曾为龙安寺题冠头诗
弘一大师为灵瑞山题匾“慧水胜境”
其实这灵瑞山寺大师并非首至,早在1935年十一月在惠安期间,大师就曾莅寺讲经弘法。灵瑞山系城山支脉,离惠安县城十余里,山头林木苍苍、怪石累累。旧时从县衙门远眺,山立如屏风。大师对灵瑞山寺颇为重视,故不惜带病前去讲经。在灵瑞山寺内,他接待了大量信徒,并皈依十余名弟子。在寺期间,他应杨景如居士之请,为传贯法师祖籍地的龙安寺题冠头诗:“龙胜空宗传竺土,安清古译冠中邦。佛曦遍照阎浮境,寺刹崔峨建法幢。”弘一大师还为灵瑞山题匾“慧水胜境”。
1942年,弘一大师与僧侣、信善规划在灵瑞山兴建大药师寺。当时各方人士均表示支持。可惜后来大师身体虚弱,移锡泉州温陵养老院。建寺工作后因多种因素停滞。此项善愿最终亦未能实现。
至善至清的品行影响世人
弘一大师的书法艺术精湛,其字“朴拙圆满,浑若天成”,景仰者和崇拜者不可计数。大师长期以字交友、翰墨薪传,他在惠安所到之处,所作的大量书法条幅、对联,都随写随赠有缘之人,比如旧友、居士、学生、僧众,纯为弘扬佛法,而无个人私利。对上门求字而有佛缘之人,也一概应允,援笔即书。1938年三月,在他致李芳远的信中说过:“此次住泉州不满两月,写字近千件,每日可写四十件上下。”叶青眼居士在送他来惠安时曾说:“此次州人士多来求公字,少来求法,不无可惜。”弘一大师答道:“余字即是法,居士不必过为分别。”大师以书法艺术来广结法缘,对普通有缘人也能一视同仁、礼敬有加,这样的心胸可谓举世罕有。
据陈炎兴《弘一法师与惠安的法缘》一文所载,弘一大师在惠安时,题赠湖心楼主(邱意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和“无上慧坚固,功德华庄严”;赠刘应昭居士“诸佛等慈父,人命如电光”;赠陋斋居士“慧眼见一切,妙音满十方”;为净西小学校长邱清顺题校训“孝悌”;赠邱迺厚“究竟清凉”……大师留下的每幅书法,迄今被惠人视为“文化珍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弘一大师书赠惠安医师杜安人藏头联:“安宁万邦,正需良药;人我一相,乃谓大慈。”同时,弘一大师还将旧藏贵重西药十四种交付杜医师,嘱其普施贫民。杜氏极为感动,把弘一大师的墨宝作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同时倾其余生义诊济困。弘一大师正是以至善至清的品行影响着世人,也让更多的善良在世间生长繁茂。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