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泉州非遗之城的影响力日渐扩大,来泉感受、体验非遗文化的游客也日益增多。不仅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依旧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年轻的群体也开始加入其中,纷纷做起了泉州非遗项目的文章,他们将泉州非遗元素创造性地应用到商业运营中,为门店生意增光添彩,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赏、体验和消费,掀起了一股非遗体验之风。
1
进博物馆也进校园和社区
泉州珠绣多元赋能
大中小学生都从中受益
陈克忍将珠绣技艺带进校园里
陈克忍的工作室“闽南绣娘”坐落于泉州西街新峰社区内,走进工作室,四块醒目的牌匾映入眼帘:“泉州珠绣制作技艺传习所”“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珠绣制作技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泉州市老字号企业协会理事单位”,展示了工作室在泉州珠绣领域的多重角色和成就。五十多年的坚守,成就了传承人自身的技艺,也为泉州留下了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珠绣作品《关公》
工作室内,各种精美的珠绣作品琳琅满目:当下流行的簪花女头饰珠绣、湄洲湾头饰珠绣,还有闽南滴水兽、麒麟、神龙、菩萨等传统图案,也都成为指尖下的珠绣作品,凹凸有致、栩栩如生,极具观赏性和趣味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一幅高1.76米、宽1.08米的巨幅珠绣作品《关公》,陈克忍介绍说,这件作品源于她儿子的构思,为了表现关公的侠肝义胆而作。“当时是把身体其他部位先绣好,脸部位置放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陈克忍强调说,绣关公这样的人物作品时,要一气呵成,“一口气绣到底,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态。”
在这里,几个学徒正埋头绣制作品。其中一位学徒正在制作工艺复杂的龙蟒桌裙,她是今年刚从闽江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杨慧,大学期间曾在这里实习,如今毕业了,便将珠绣当做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像杨惠这样到工作室学习的学生来了一批又一批,陈克忍手把手地教,边教边讲解绣法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绣得也更为投入。许多从工作室走出去的学生已经通过这项技艺发展了自己的事业。陈克忍说:“我乐于教,学生也乐于学,有些学生也会在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创新的东西,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学艺先学德,要守住本分。”陈克忍说。如今,她不仅经常受邀到非遗馆、博物馆、社区等场所传授技艺,还将技艺带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校园。在校园教学中,她将珠绣技艺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相结合,既传授技艺,也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她鼓励学生在传承中创新,让珠绣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珠绣技艺是泉州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果没有真正接触到,可能会有距离感,现在珠绣进入课程,能让孩子们认识珠绣、体验珠绣,让她们在感受指尖艺术、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也放松放松心情,解解学业上的压力。”陈克忍说。
2
凸显“半城烟火半城仙”特质
用日历点单
老黄历有了新应用
定期表演为顾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好独特的点单方式”“真的太有趣了,环境也特别好”“这也太City了吧”“种草了”……在小红书上,泉州古城新开的一家闽南古厝餐酒馆引发了热烈追捧和评论,粉丝们纷纷赞叹商家创意,留言要结伴前来打卡。这家店铺是怎么点单的?好创意是怎么想出来的呢?记者来到这家网红店一探究竟。
别具一格的日历点单墙
走进位于鲤城区新华北路的这家闽南古厝餐酒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放大版的老黄历页面招牌,白底红字的设计结合了店铺名称“鲤隅”,下方标注着店铺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下午茶、餐酒、民谣演出、南音表演和民宿等。招牌旁边是几尊石狮子样式的下马桩,象征“迎接顾客回家”之意。往里走,一条纵深式的花灯长廊,两边的墙面上挂满了花灯,店家说,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泉州是一座光明之城,取“万家灯火”之意。走过一段小型石拱桥,迎面看到一面“日历点单墙”,上面挂着满满的日历本样式的单子:“铁观音”“闽南卤味”“招桃花”……各式各样的招牌食品、饮料明码标价供顾客自由选择。
“泉州是一座深具历史底蕴的城市,我们在店铺的形象设计上使用了很多当地的文化元素,希望能表现这种文化的深度。”餐酒馆主理人大壮介绍说。泉州的民间信俗文化深深植根于当地人心中,店铺也以此为主题,希望顾客在此体验到“爱财爱己,风生水起”的美好祝愿。
建筑元素剪瓷片雕龙融入餐酒吧设计
店内还可以看到很多装饰融入了泉州非遗元素:吧台前一只3.18米高的剪瓷片巨龙雕塑,墙面上的“滴水兽”、桌面上的“财神签”,包间命名为“临漳门”“朝天门”等等,都被创造性地融到了餐酒馆的设计里面。店内还设置了小舞台,这里定期进行南音、木偶戏、泉州民谣等表演,为顾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整个设计过程历时半年多。”合伙人王军介绍道,“我们紧贴现代年轻人的需求,融入的这些泉州非遗元素,其实是希望餐酒馆不仅仅只是一个提供吃喝玩的场所,它也可以是一个美学空间,为年轻人提供情绪价值和精神滋养。”
3
发展研学体验馆
泉州人有了创业新路径
游客感受泉州更深一度
“我更愿意称它为‘第三空间’,而不仅仅是一个喝茶的茶馆或者是卖茶的茶叶店。”耽慢茶业品牌主理人陈美南这样介绍她的非遗研学馆。“虽然我们取名为耽慢茶业,但其实这里面有二十几种非遗DIY可以供顾客体验,除了茶饮品,这里也有一些养生类的闽南药膳。”茶学专业出身的陈美南硕士毕业后回到泉州,创立了自己的茶品牌,做起了新中式茶调饮,将茶文化与非遗体验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不少年轻的非遗爱好者。
“我们研学馆现在做的就是两条线,一是体验宋元时期的一些雅事,比如仿宋点茶、茶果子制作;另一条是一些小众的非遗项目,比如篆香、制作香牌、香锤,其中篆香里的香就来自于鲤城区本土的小众非遗项目——药香。因为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喜欢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缺乏这样的窗口。”陈美南表示,研学馆希望能通过这种互动体验,让更多人接触到泉州的传统技艺,并推动这些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山月手作馆将国风与非遗DIY融合起来
无独有偶,“90后”的徐幼梅也在泉州开设了一家“山月手作馆”,将国风元素与泉州非遗DIY结合在一起。徐幼梅是一位古城媳妇,此前在幼儿园当教师。今年夏天,她正式开启自己的创业之旅,出于传承发展泉州文化的使命感和对泉州文旅市场持续火热的看好,她将创业领域聚焦在了非遗手作。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古城花巷的山月手作馆,徐幼梅正在制作放置香药格子的标签,一张老式木桌上面放置着徐幼梅自己手工做的作品,有团扇、书签、画作、木质挂件、拓印、螺钿、掐丝珐琅等等。
“我一直对手工、绘画比较感兴趣,创业也循着心之所向。”徐幼梅说,自己在开店前做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很多手作馆大多偏向现代风,而自己擅长且热爱的是国风加非遗DIY,可以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挖掘市场空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游客体验非遗手工品制作
虽然刚开业不久,但她的手作馆凭借独特的定位,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体验,亲自上手制作螺钿、掐丝珐琅杯垫、非遗拓印等手工作品。徐幼梅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泉州非遗文化。“以后我会继续挖掘国风非遗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和表现方式,希望在快节奏的时代,让更多人了解泉州非遗手作的独特魅力。”
人人都是自己剧本中的主角。有人演得风生水起,假作真时真亦假;也有人迷失在角色中,忘记舞台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剧中贾福古连升三级,尽享风光,终究是浮华一场,沦为笑谈。古城的戏窝子里,真正动人的是戏迷心中那份真诚的热爱。台上唱的是世事,台下看的是人生。在热闹之中,人们寻找的正是那一点点真实的感悟。戏台之外,才是我们真正的天地。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