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海丝时光】半个世纪前的渔船归来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8-20

部分市民到海边等待渔船返港买鱼,也有小贩插足其间,想赚一点差价。 —20世纪70年代中期 惠安崇武大岞(黄百宁/摄)

祥芝鱼市,当时泉州购鱼要靠副食品票定量到海滨买,用来改善生活。——20世纪80年代初期 晋江海边(黄百宁/摄)

20世纪80年代 满满渔获 (张昭明/摄)

这几天,随着第一批远航的渔船陆续归来,各类海鲜也上市了。如今,人们期盼渔船的归来,期盼的是满载而归的鲜味。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人们更喜欢的是一些普通的杂鱼,鲜有人问津的大虾螃蟹是当时渔家孩子们的豪华“零食”。本期海丝时光,我们采访了两位老渔民,听他们讲述那个年代渔船归来的故事。

用几百米长的绳子钓鱼 多被水产公司统一收购

今年70岁的钱老伯是崇武古城的一位老渔民,20岁开始便在当时的生产大队跑船。“那时候的船都是集体的,最大的几百吨、最小的20多吨,多数四五十吨。大船里能装三四条小舢板,远航到舟山后放出小舢板,四人一条站在上面钓鱼。当时我们不用网捕,都是钓的。”

钱老伯解释,所谓的“钓鱼”就是用一条几百米的长绳,每隔约3米绑一个钩子,钩子上绑有鱼饵,再把这些绳子盘成蚊香状装进一个大竹篮后扔进海里,隔一段时间要把篮子提起来看看,有鱼上钩了就把鱼取下来,没有就继续放。“一条小船一天可以钓1000多斤,四条就有四五千斤了。”钱老伯说,那会别的地方也用网,但他们习惯用这样的方式钓鱼。

“带鱼最多,也有鳗鱼、红鱼等一些杂鱼。”钱老伯说,当时一般是六七月时出海,要到元旦左右才能回来,一回来就都分装好送到水产公司去。“至于水产公司卖到哪里去,就不知道了。”“那会大家都是讨海的,你有的我也有,散客基本上没有,所以一筐筐摆好的,是等着送到水产公司去,不是等散客来抢购。”钱老伯说。

船靠岸后小贩争着来买鱼 螃蟹大虾卖不出去当零食

在57岁的翁美珍的印象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海港比现在更热闹。翁美珍的父母在当时泉州的第九码头(现在江滨公司浮桥一带)靠着一条船养活了他们兄弟姐妹六人。“那时候港口的航道非常宽,码头上的船密密麻麻的。”在翁美珍的记忆里,当时船靠岸后会有很多小贩争着来买鱼。排行第五的翁美珍还是个七八岁的孩童时便赤着脚跟着妈妈去卖鱼了。

“我妈担着一担鱼,有100多斤,从码头往南菜市场一路吆喝着卖,我胸前挂着一个布袋子帮她收钱。”翁美珍回忆,那时候大家都喜欢买些杂鱼,大虾螃蟹没人买。“没人买我们就自己吃,我记得有一次有60只螃蟹,我们兄妹6人每人10只,那会我们都把这些当零食吃,想吃了就拿起来啃一啃。”翁美珍说。据她回忆,在她小时候全村都是渔民,共有30多条船,那会村里人甚至没有房子,都住在船上。后来政府统一建了一排小房子,但大家还是愿意在船上玩耍。“夏天就从船楼上跳水下来,所以我们每个人水性都特别好。”翁美珍回忆,到了20世纪80年代,村里出现了4条集体的大船,一条船可以载几十号人一起远航,船归来时鱼货也不用自己卖了,也是卖给水产公司。

“到我19岁时,我就想我们自己捕的鱼,我们干吗不自己卖,所以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卖鱼一直到现在,38年了。”回望这些年,翁美珍认为大家对海鲜的消费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大涨,大虾螃蟹深受追捧,但如今大家的消费回归理性,“趋于平缓了”。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