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泉州古城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在此交融出多元而又独特的文化意象,而又随着刺桐港的海帆、东南季风的风向传播到世界各地,新时代、新形势下,鲤城多措并举,以世遗古城为“城市会客厅”“文化大秀场”,聚焦闽南文化元素,打造优质内容、提增传播频次,让闽南文化“润物无声”,有效构建起文化交流推广体系。
文化为媒 深化闽台融合
闽台一水相连,文化相通,有着共同的血缘和根脉。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印发,闽台融合发展迎来新机遇。
鲤城充分发挥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优势,聚焦闽南文化要素,以系列活动为抓手,推动两岸交流交融。今年,鲤城区策划“花开刺桐城”闽南文化丝路行系列活动,生成包括闽台青狮文化展演、闽台龙舟邀请赛在内的近40项活动,邀请台湾队伍来鲤互动,以文化为纽带增进交流;开展《世遗古城——百街百“姓”百门匾》专题展览,展示68个姓氏、148方门匾渊源典故、文化脉络,开展以来已接待市民游客2000余名,包括来自海峡两岸的上百名大学生,有效链接起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同胞民族情感。
除此之外,鲤城搭建起交流互动平台,以庄正故居为载体,策划组织“海峡梅竹书院”国学研学之旅,邀请一批台湾清华、交大在校“首来族”学生,在古城开展国学文化研学,让台湾优秀青年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两岸深厚渊源,培育台湾青年文化认同感。
搭建阵地 推动对外交流
鲤城坚持以世遗古城为“城市会客厅”,通过闲置盘活、资源转化等方式,推动空间载体改造提升,植入文化内涵;同时,创新互动交流机制,发起“丝路友城”联盟,探索“五庙”“五团”大联动,促进城市交流、文化互通。
近年来,鲤城建成闽疆、闽藏、闽宁桐悦文化馆,建立与三地深入交流交往交融全新阵地,以新平台、新方式延续着遥相呼应的情感联结,诉说着道不尽的对口支援故事;以关公文化为媒介,创新泉州通淮、山西运城、河南洛阳、湖北当阳、福建东山5座关庙联动合作模式,打造信息共享和双向推介平台。以锡兰侨民故居为载体,常态举办“泉斯友好关系”图片展,策划举办“斯里兰卡之夜”演出,形成与斯里兰卡交流的重要窗口。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联通中西。由鲤城区发起“丝路友城”联盟,和广东潮州市湘桥区、河南洛阳市老城区、陕西西安市碑林区、甘肃酒泉市敦煌市、浙江宁波市海曙区等9城签订“丝路友城”发展合作协议,常态化沟通交流,继承弘扬丝路精神、文化,共同扩大区域合作“朋友圈”,“文化走亲”让丝路友城越走越近。
融媒推广 扩大传播声量
数字时代下,文化是优质传播内容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力源泉。新媒体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更为多元便捷的手段。鲤城多措并举,充分用好融媒传播手段,打造优质内容、提增传播频次,推动闽南文化有效传播。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清明时节吃“润饼菜”、七夕“七娘妈生”习俗……鲤城区策划制作“《乡土·乡音·乡愁》——世遗泉州的口述历史”系列短视频,专访闽南文化的亲历者或传承者,用乡音在乡土记录乡愁,得到广泛响应;推出“寻宝刺桐城”线上短视频讲解展播活动,用丰富的视角记录、探寻、展示古城魅力,并开设“市井十洲人”“南腔北调讲泉州”等栏目,由外国人用泉州话和新泉州人用家乡话的方式推介泉州文化、闽南文化。
如果说官方能引领文化传播方向,那社会力量的加入则能在人才队伍和舆论环境建设上提供助力。在鲤城,“为鲤加分”文明实践积分平台聚集了大批闽南文化保护和传播志愿者;“鲤XIANG助力官”计划,先后挖掘、聘请一批不同领域热爱闽南文化的自媒体人,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创作等方式,注入鲜活力量,传播闽南文化故事。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