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70岁的她爱上“第二故乡” 一把小剪刀剪出泉州十八景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8-02

现年70岁的闵卫是丰泽区泉秀街道泉淮社区的名人,这源于她手中的那把小剪刀。走进闵阿姨的家,可以看到装饰有图案丰富、数量众多的剪纸,喜字、福字被贴在门窗和墙壁上,以泉州十八景为代表的山水风景被闵卫精心装裱起来。除此以外,飞禽走兽、漫画人物、城市变迁,都被她的巧手剪出,收藏在两本厚厚的剪纸册。

闵卫从小观察母亲剪纸,在孩童时期就能够独自剪出精致的小幅作品,退休后的她又重新拿起剪刀,用剪纸这一非遗技艺记录下泉州40年的变化。

闵卫和她的剪纸作品

从母亲处学会剪纸 自愿到艰苦地方建设祖国

闵卫出生于陕西省华阴市,4岁时由于黄河改道,全家迁往陕西省蒲城县。闵卫的父母以务农为生,但母亲有一门剪纸的手艺,观看母亲剪纸成为她童年的一件乐事。

“当时每逢村中有新生儿出生或者小孩过周,都会请我母亲制作虎头鞋,一双小小的虎头鞋,涉及缝纫、刺绣等多门技艺。我到现在还记得母亲会用针线手工为虎脸绣上眉毛,最后的成品虎头虎脑,十分可爱。”

“我母亲还会剪纸,剪出的作品有些用于装饰虎头鞋,有些就剪成各式各样的花朵贴在身上。”作为家中的老幺,闵卫从小就对剪纸充满兴趣,经常在母亲剪纸的时候观察她起刀、剪裁、修剪的每一步,在日积月累中她也学会了剪纸。

“每年过年前家中要大扫除,大人负责打扫卫生,而小孩主要负责糊窗子。当时窗户是一个糊上白纸的大木框,母亲会给我一角钱,去供销社买一张大白纸,回家后用面粉加水烧成浆糊,把整张白纸贴在窗户上。热爱生活的母亲还让我们把窗花贴上,当时我就尝试自己剪出小小的红窗花,把寓意美好的窗花贴上去。”闵卫说。

1972年,闵卫高中毕业,回到家乡蒲城县贾曲乡前宜安村,成为一名回乡知青,担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连副指导员等职务。1974年,她通过推荐参加考试,进入张家口的地质部探矿机械工业学校学习,并在两年后毕业。她放弃了分配到的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工作,而是写了一份决心书,表明要到“最遥远的边疆去建设祖国”。最后她被分配到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延安某部队工作,主要负责机械修理,也是在部队,闵卫遇上了自己未来的丈夫。

转业后来到泉州 用剪纸推介泉州美景和文化

二人感情很好,很快便步入了婚姻。1984年,闵卫和丈夫一同转业,从自己熟悉的三秦大地来到丈夫家乡泉州。“当时刚进入泉州地界没多久,就看到一栋栋红色外墙的古民居,屋檐高高翘起,当时的我感到新奇无比,没想到这一待就是40年。”闵卫说。

闵卫先后在泉州化纤厂、环卫处、房改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担任会计职务,2004年退休后又被原单位返聘。2011年,为了照顾小孙子,闵卫正式退休,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春”。

她在泉州市老年大学和丰泽区老年大学学习书法、二胡和葫芦丝。同时,年幼时的经历也唤起她对剪纸的热爱,重新拾起剪刀开始剪纸。

闵卫剪纸的题材多种多样,但剪得最频繁的,是泉州的风景。“我在泉州生活了40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刚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当时街道还不多,就中山路比较繁华,不远处有大片的稻田,稻田旁种的马尾松高高耸立,夏天起风的时候马尾松发出‘唰唰’的声音,很是惬意。”闵卫回忆道。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泉州美丽的景色,闵卫决定把泉州十八景剪出来,与人物、生肖等简单图案不同,风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写生及构思,于是她用一年多的时间,外出写生,把景色记录到本子中,然后琢磨剪纸新技法。最后,开元寺的双塔凌空、崇武古城的听涛、洛阳桥的潮声、府文庙的生辉、牛姆林的探幽等十八处景色在闵卫手中“活”了起来。

除了剪纸,闵卫还对古诗词情有独钟,她的诗词作品表达了对泉州“第二故乡”的喜爱,如她在《情暖泉州》中写道:“条风十米赞泉州,姹紫嫣红纸上牛。文化传承飘四海,夕阳情满遍天柔。”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