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景点景区 > 内容

千年八卦沟 古城“活”水来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7-19

城与水,水与人。一张古老的水网,串起了古城的历史。(泉州文旅)

随着古城中山南路提升改造工程的推进,地处花桥慈济宫前的内沟河重见天日;沟渠内流水潺潺,显示这段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内沟河段依然发挥作用。那么,遍布古城的排水系统为何叫“八卦沟”?修建于什么时候?如此巨大的工程其布局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查阅《泉州文库》等历史资料,现场探访古城八卦沟,以期窥见古代泉州水系的真实面貌。

德济门遗址的濠沟两侧壁由条石丁顺分层砌筑。

城内外濠沟纵横遍布 如人之血脉一通百通

泉州城的七个城门都各有水关与护城濠通连,图为临漳门。

说到古代泉州水系,那便离不开“八卦沟”。泉州老文史工作者陈垂成所著《泉州城区八卦沟综叙》曾有这样的表述:“八卦沟”名称最早出现在文献上,是明朝弘治十一年。在开沟的时候,挖到一个陶盖有“巽”字的瓷瓶。“巽”在八卦里代表西南方,所以人们也就称城中沟为八卦沟。

史载,八卦沟是泉州老城区排水系统,是唐代以来泉州府的子城、罗城遗留的濠沟、池塘,经过宋元时期逐渐连接而成排水渠道,大小沟渠遍布市区。明万历《泉州府志》云:“罗城、子城内外濠沟,如人之一身,血脉流灌,通则俱通,滞则俱滞。”其大动脉即八卦沟大濠,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迹。

对于八卦沟排水,有更大密切关系的是护城濠。泉州城的七个城门:仁风门(东门)、义成门(西门)、德济门(南门)、朝天门(北门)、通淮门(涂门)、临漳门(新门)、通津门(水门),都各有水关与护城濠通连。整个泉州城周,又都工整地环绕护城濠(俗称湖岸),西南边则巧妙地利用天然的破腹沟作“护城濠”。这些护城濠皆可以从城区不同地势之处,接纳由水关泻出的水流。

八百多年花桥宫沟 地下流水潺潺不绝

因泉州中山南路的提升改造工程,花桥慈济宫前的内沟河得以重见天日。

“整座宫庙就修建在内沟河上!”记者探访中山南路提升改造工程时,偶遇泉州花桥慈济祖宫董事会董事长李东生,谈起市区内沟河往昔,他如数家珍。

他说,花桥为古地名,古代这里有一木板桥横跨濠沟,每日清晨时分,涂门与东门内外的花农们担花至桥两侧,摆摊叫卖四时鲜花,故桥称花桥,桥边亭子称为花桥亭,而在这里建造的慈济宫就称花桥宫,“跨沟修桥,因桥成集,桥边造亭,这就是花桥亭的来源”。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城建部门工作人员的李东生,曾就泉州城市基础设施专项,修订《泉州市城市基础设施调查报告》。报告中,对泉州内沟河的具体长度、地理位置,以及主要市政道路都有详细记载。“这里是花桥宫沟。从大镇南桥(蓝桥)东侧分支南下越涂门街,又折越中山南路过花桥宫下,抵马坂巷沟出水仙宫口,汇水门城濠,聚三堡宫下注入破腹沟三堡溪段。这段支沟容积甚大,与大濠差不多,也都是石岸石底,全长427米,至今完好,流水畅通。”

站在花桥慈济祖宫二楼往西北探望,楼下民宅密体,仍有局部渠段露天,肉眼可见,渠内水流不断,一直往西北方向流淌,最终汇入破腹主沟,“这一段应该是属于城内八卦的支流,修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古城内深藏泉州版 “二十四桥明月夜”

车桥在南门外聚宝街中段

祖师巷桥在涂门街祖师巷中,跨旧罗城南濠(今八卦沟)。尚在,保存完好。

通津桥,《县志》云:“在傅府前、状元坊西。”新门街改造拆毁重建。

洙泗桥,《县志》云:“在海滨邹鲁亭前(学府大门内)。”

参考文献:陈良图《泉州古城街巷图说:濠沟与桥》

“临水架桥,方便沟通,故水系发达的泉州城内,各类桥梁数量众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横跨内沟河的古桥,约有二十四座。”常年研究泉州本土文化的杨清江,曾写有《泉州旧城区水系考略》一文。

据他介绍,泉州初建城时,城区沟渠纵横,池塘密布,水系交叉串联,联络通流。后来由于地壳运动,陆地上升,水土流失,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经济建设等原因,城内池塘沟渠多有堵塞湮废。文中,按“池塘”“沟渠”“古桥”类别,收录了古城范围内大致水系分布情况。其中记载的不少古桥,仍有部分还在使用中。

1. 登仙桥

一名“离井桥”,在伯府埕左、旧登仙宫前西北。今废。

2. 祖师巷桥

在涂门街祖师巷中,跨旧罗城南濠(今八卦沟)。尚在,保存完好。

3. 蓝桥

即镇南桥。在今涂山街十字路路中,跨旧罗城南濠。1928年易石为钢筋水泥。翌年,铺筑中山路水泥路,桥面遂成路面。

4. 通津桥

《县志》云:“在傅府前、状元坊西。”新门街改造拆毁重建。计两座,相邻并列。清乾隆桥碑海交馆收藏。

5. 万寿桥

在德济门外,以通万寿路,故称。南门片区拓改时曾重新出现。

6. 井巷桥

又名金鱼桥。在新门街井巷中。横跨八卦沟。新门街改造,改建新桥。

7. 文胜宫桥

在铺仔巷中,又称“铺仔巷桥”或“报仔巷桥”。跨旧罗城南濠。新门街改造重建。

8. 兵马司桥

在八卦沟东端。元时置兵马司于桥畔,故名。涂门街改造重建,旋毁,又复建。

9. 通淮桥

又称鲍厝桥。在涂门街头、胭脂巷北口对面。涂门街改造拆毁。

10. 宜春桥

在后城田仔墘。今尚在。

11. 天王桥

在南门天王城边巷南。南门片区改造拆毁。

12. 隐居桥

在涂门街隐居桥巷中,跨旧罗城南濠。《县志》云:“城中桥版皆平,惟此穹窿而上,如偻佝然。易以美名,故曰‘隐居’。非因名人隐此也。”涂门街改造后重建为拱桥。

13. 舍人宫桥

在涂门街金甲舍人巷中。跨旧罗城南濠。涂门街改造拆毁。

14. 洙泗桥

《县志》云:“在海滨邹鲁亭前(府学大门内)。”以后一度改为混凝土钢筋桥。21世纪初重建,桥面复原大石板。

15. 花桥

在中山南路花桥宫前。20世纪20年代拓建中山路,桥面浇筑混凝土。

16. 鹊鸟桥

原名“通籴桥”,在南薰门(水门)右水关处。已重建。

17. 叠芳桥

在井巷桥之西。桥板仍旧,桥栏更新。

18. 甲第巷口桥

在西街恩荣坊下。今废。

19. 泉山桥

俗称“释雅桥”。在旧子城泉山门外,即前孝悌巷、破柴巷巷口偏南街中。民国中废。

20. 八兴桥

又称“松根桥”。在马坂巷内。保留完好。

21. 仙姑桥

又称“放生桥”。在花巷与濠沟墘交叉路口真济宫前。20世纪50年代末,濠沟墘铺设路面,桥废。

22. 广孝桥

又称“田中央桥”。在百源村广孝口。近年重建。

23. 五甲桥

在五堡街与土地后交界。今废。

24. 车桥

在南门外聚宝街中段。因桥当交通要冲,车水马龙,故名“车桥”。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