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一个海滨小镇走出106名博士、273名硕士 解锁“博士镇”的人才培养密码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7-15

高考、中考陆续揭榜,人才培养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怎么培养人才?泉港区峰尾镇或许可供人们更多实操性的思考。这个总人口约6万人的海滨小镇,据不完全摸排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走出博士106人(男性73人,女性33人)、硕士273人,分别占全镇人口的1.8‰及4.5‰,其中下辖的前亭村博士22人,占全村总人口数3.6‰。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博士、硕士足迹布及海内外名校。近日,泉港区授予峰尾镇“博士镇”称号,辖区前亭村、峥嵘村、郭厝村获“博士村”称号。

成为“博士镇”,靠的是什么?记者带着好奇走进这里,解锁人才培养的密码,期冀予以广大家长、学子启迪。

郭厝村的孩子在百姓书房看书

家长淳朴开明

孩子勤学善思

峰尾镇人多地少、居住较密集,村民大多靠出海跑船为生,常年在外辛苦奔波,随时要面对风浪和不确定性。努力读书被这里的村民视为改变命运的金钥匙,家家户户都很重视教育。

记者来到前亭村博士生陈雨尘家中,一块醒目的“教育世家”牌匾立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家穷要靠知识来改变命运,这是我父亲始终奉行的理念。”陈雨尘的大伯陈志坚告诉记者,他们家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父亲教书的收入十分微薄,家里省吃俭用,将他们一个个送入当时的本科或专科学校接受高等教育。

到了陈雨尘这一代,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家庭对教育更加重视,也更舍得投入。“家中藏书丰富,长辈从小就要求我们多看多读多思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陈雨尘说,买书、读书、藏书成了这个家庭日常,比谁读的书多,谁的成绩好,也成了陈雨尘几个同辈兄弟姐妹之间的良性竞争。

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陈雨尘家中走出了1名博士生、4名研究生和8名本科生。其中,陈雨尘的妈妈是浙江大学毕业的研究生,陈雨尘本人今年6月份刚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毕业,8月份即将前往纽约市立大学任教。

福州大学电子信息系的陈平平教授也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他从小就读于当地的前亭小学、圭峰中学,凭借着勤学善思,走出前亭村,迈向更广阔的学术天地。“村里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只要愿意读,父母都会不遗余力支持。”陈平平回忆,自己读书时家境并不富裕,一家五口生活在简陋的平房里,父亲常年在外跑船,母亲在家独自操持家务,照顾三个小孩。

“我的父母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相当淳朴开明。”陈平平说,小时候父母时常教导他们努力读书才能出人头地,但又不会过多施加压力或是干涉他们的选择。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给了他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始终向上向学。2003年,陈平平从泉港二中毕业,顺利考入福州大学,之后他在厦门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村村奖学奖教

尊师重教成风

峰尾镇自古以来耕读文化浓厚。据峰尾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连婷介绍,宋代卢仁创办家塾,教授儒学,“课子孙不令稍懈”,其外孙蔡襄、蔡高与内孙卢瞻先后登上宋代进士榜。元代卢琦从小励志苦读,高第进士后步入仕途。此后,峰尾历代名人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自明代洪武年间起,峰尾古城内,曾有17人中过进士、举人、贡生,成为“国子监太学生”“国子监学正”等。

刘培琪进士第、卢琦故居、解元府、廻澜书院……峰尾这样的“门第”有很多,在这些大户祠堂或是故居中,如今仍可见到刻有追思祖德、励志刻苦的牌匾。

刘培琪进士第(受访者 供图)

在峰尾镇,尊师重教、奖教奖学蔚然成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贤、企业关心家乡的教育发展、捐资助学。目前峰尾镇共有奖学奖教助学基金会22个,8个行政村均有分布,并且每年都会有新的捐资注入。村民们也纷纷加入这场教育事业,将“香火钱”转化为“公益款”。该活动最初由个别村发起,在民间盛行,2018年以来,峰尾镇党委、政府发出移风易俗号召,进一步引导东岳庙、姑妈宫、莲山宫等30多个宫庙将“香火钱”捐出,用于优秀学生、教师的奖励以及家庭困难学生的补助。

来自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源源不断流入学校,2023年,峰尾镇全年投入教育经费295万多元,受奖受助师生2338人次。“峰尾镇奖教奖学范围很广,不仅考取985、211高校的本科生、博士、硕士能享受相应的奖励,辖区内中小学的在校生、毕业生及教师也都在每年的奖励范畴之内。比如圭峰中学特别设立了中考贡献奖,学生中考全区前几名或是被泉港一中录取,相关的科任教师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连婷说。

人才反哺故里

助力家乡发展

优秀人才走出故土不忘反哺,他们有的奖学奖教,有的创办幼儿园启蒙村里娃娃的科学兴趣,有的将专业所长转化为故乡发展优势。今年76岁的张文卿博士便是其中之一。

张文卿出生于郭厝村,1973年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并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受聘于美国贝尔实验室,1986年始任教于美国伊利诺(芝加哥)大学,在纳米材料、结构化学等领域教学、科研50多年。2017年,在父亲张福国老先生病危之际,他与父亲协商决定捐资200万元,成立泉港区后埭仔侨乡福国慈善基金会。自2018年起,基金会每年支出十几万元用于奖教奖学、扶贫助困,至今已资助了众多学子。

“我从小对化学感兴趣,但那时候没有人引导,只能自己攒下零花钱购买材料,悄悄在房间里捣鼓。”张文卿认为,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引导,因此,他在镇里创办了非营利性质的幼儿园,特别注重科学教育的引入和实践,接下来他还计划将其进一步改造拓展成可供更多孩子研学的科技馆。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