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不少人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艺术爱好,有的甚至掌握了多门才艺,高少英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老年大学教师,她负责舞蹈、葫芦丝两门课程,还利用退休后的时间开启花样人生,练习工笔画、书法和古筝、二胡、电子琴等多门乐器。
高少英的艺术修养既和她的天赋有关,也源自于她从小的积累、练习和创作。从不识字时描摹漆画,到上学时加入合唱团,再到工作时练习书法,她始终对艺术保持着最初的热爱。
高少英在春节期间为社区免费写春联
从小痴情于艺术
用勤奋赢得一支口琴
“我从小就喜欢艺术,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喜欢用纸笔描摹家具上的图案。”如今67岁的高少英回忆道。小时候因为父亲在军队,高少英跟着母亲长期住在外婆家,外婆家的床和衣柜上绘有诸如梅花、小鸟等漆画图案。当第一次见到衣柜上《白蛇传》里水漫金山寺的画面时,年幼的高少英发出了惊叹,说道:“哇!我长大后要是能画出这种人物该多好。”当时只有4岁的她经常趴在家具上描摹,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热爱艺术的种子。
高少英的家庭艺术氛围浓厚,母亲曾在晋江高甲戏团唱戏,还会《陈三五娘》等其他地方戏曲及民间舞蹈,父亲也擅长乐器。父母经常对她吹口琴,还带着她和三个弟弟学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年幼的高少英在父母的影响下对口琴产生了兴趣,想要练习口琴吹奏,但是当时口琴价格高昂,一支要10元钱。母亲当时反对,和她打了个赌。只要她能在一星期内学会吹一首歌,家里的口琴就是她的。作为家中老大,高少英性格好强,每天练习,七天后就能不看简谱地完整吹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还霸气地对母亲说,“这口琴属于我了,你把口琴洗干净,以后我来吹”。
上学后,高少英对唱歌、画画两门课很感兴趣,经常因为课堂上的优秀表现被老师表扬。“我一年级的时候十分喜欢合唱团,看着学长们上台表演很羡慕,但是当时合唱团基本上只收中高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的很少。胆子大的我主动向当时负责合唱团的高老师申请加入,给她唱了一首上学歌,结果成功加入合唱团,后来还成为合唱团的指挥。”高少英说。
1974年,17岁的高少英高中毕业后下乡参加劳动,被分配到如今的泉州迎宾馆附近。下雨天的时候不用出工,其他青年就聚在一起打扑克,高少英没有参与,而是在旁边用素描记录下了这个场景。“每次他们牌打完了,就凑过来看我的画,起哄说把自己画丑了,又把谁画好看了,很是欢乐。”高少英笑着说。
回城后,高少英先后在国营糖厂和外资企业就职,中间还做了5年的个体户。在国营糖厂工作期间,她主动请缨负责工厂里的宣传栏,也就是在这时她与书法也结下缘分。
高少英工笔画作品《黛玉葬花》
高少英工笔画作品《吉祥如意》
退休后重拾画笔
十年间创作百余幅工笔画
2010年,退休后的高少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她发挥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长,先后在鲤城区老年大学和丰泽区老年大学舞蹈班、葫芦丝班执教。虽然已经是老年大学的教师,但高少英从未停下对艺术的追求。退休后的她重拾心爱的画笔,在家里自学了一年的静物素描,创作了50多幅工笔画。
高少英回忆,“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一位朋友看了我的作品说,‘你很有绘画的天赋,应该去找个老师正规系统地学习,这样进步会更快’”。于是她在2011年开始报名泉州市老年大学和丰泽区老年大学的书画系,师从洪峰老师学习国画。
重新成为一名学生后,高少英专攻工笔画,从基本功练起,学习传统的绘画技艺。“因为平常要在老年大学上课,还有一些老人、小孩会上门学习葫芦丝、陶笛等课程,所以从2011年开始我一边学习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作画,经常练到停笔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凌晨两点了。”高少英说。
工笔画要求描绘形象要精细入微、一丝不苟,重视结构的分析,一幅画有时得一两个月才能完成,但高少英拥有极强的耐心。2011年至2021年间,她创作了80多幅人物画、30多幅花鸟画,题材着重展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泉州地方优秀的民俗文化,作品多次入选各级书画展、辑入大型画册并荣获奖项,还在丰泽区文化馆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
洪峰老师也多次称赞她的工笔画,称赞她的人物仕女画刻画出了逼真传神、婉约温情的神韵和美丽动人的容颜,把握住了人物的形体与气质,柔美风姿;她的工笔花鸟画笔法工整细密,色彩清新艳丽,欣欣向荣,歌颂生活美好,具有时代气息。
高少英如今的生活与艺术息息相关。除了教授舞蹈、陶笛和葫芦丝外,她还同时练习古筝、二胡、电子琴等多门乐器。在暑假期间,热爱旅游的她也会用镜头记录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景观,就像她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