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洪衙埕巷,位于鲤中街道东华社区,东起菜巷,西抵西边巷,属于泉州古城的东隅衮绣铺通天境。洪衙埕巷郑家大厝在1967年改造中,修一条南北公共通道,让洪衙埕巷连接泉州五中桂坛北校区前的何衙埕巷。
洪衙埕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俯瞰“倒T字”形的洪衙埕巷
洪衙埕巷巷口
1967年 “洪衙埕郑”大厝改造引轰动
洪衙埕东侧的泉州五中篮球场(原泉州三中所在地)
百余米的洪衙埕巷内,有十多户人家,多数属于 “洪衙埕郑“,据洪衙埕5号的郑文强介绍,郑家清代以前居住在泉州古城花巷的许厝埕,自己往上第五辈的天祖郑以铨与其兄郑以宽均是清道光年间举人,其中郑以铨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中举,诰授军功五品,奉政大夫,在河南新乡、襄城、项城任过知县。
由四川总督苏廷玉记,郑以铨书的《温陵文昌庙碑记》。(郑文强/供图)
郑文强介绍说,郑以铨于清咸丰四年(1854)去世后,由长子和次子掌管家业,因有经商才能,后来在泉州城内开设多处钱庄,10年后的清同治三年(1864),花500多两银子在洪衙埕向王氏买下旧房,改建成五进五开间双护厝的大厝,从如今的泉州五中桂坛南区一直延伸到泉州五中桂坛北区,面积之大在泉州古城少见。郑家从清代同治年间从许厝埕迁至洪衙埕,已有160年,被远近居民称为“洪衙埕郑”。
郑文强回忆,以前洪衙埕的这条南北通道并不存在,记得小时候的洪衙埕郑家大厝规模庞大,构件精美,有双手抱不过来的木柱。1967年,郑家大厝进行了第二次改造,由当时的鲤中公社建筑队改造成9间大厝,由于风格统一,外观精美,有点像华侨新村的建设,不同于洋楼别墅,而是古厝版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前来观看。在这次改造中,从郑家大厝中开辟出了如今的这条南北通道。现在,洪衙埕内的多数房子已经进行了第三次改造,留存3座保持着古民居特色。
洪衙埕1967年改造后的传统大厝
静谧的洪衙埕巷,住户多数属于“洪衙埕郑”。
郑家一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地契中, “洪宅厝”(标示处)就已存在。(郑文强/供图)
这里走出“守护泉州戏曲弦管宝库的人”
“洪衙埕郑”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走出过不少学者和官员,如郑文强的叔叔郑国权,曾任晋江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泉州市文联常务副主席,退休后任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副社长、社长,从2018年开始,改任泉州地方戏曲研究会名誉会长,被誉为“守护泉州戏曲弦管宝库的人”。
郑国权介绍,伯府埕北接詹衙埕,因明代刑部尚书詹佑庇府第在此而得名,所在地被称为詹衙埕;詹衙埕北接尼姑庵青莲堂,如今青莲堂已迁至城南;青莲堂北接洪衙埕;洪衙埕北接何衙埕。因为这里属于泉州古城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官员大厝集中。
郑家大厝的古井如今还剩两口,这是其中之一,如今井水用来冲洗灌溉。
洪衙埕巷口的这口方形井颇有沧桑感,但据郑文强回忆,这并非古井,是1967年郑家大厝改造时挖掘的。
洪衙埕西侧是承天寺,北侧,东侧,南侧均有泉州五中校园。
在明清泉州铺境史料中,将洪衙埕巷列入泉州古城的东隅衮绣铺广灵境,但在郑家多份清代地契中可以看到,洪衙埕属于衮绣铺通天境,而且在郑文强的记忆中,洪衙埕以前过泉州民间的“普渡节”时,日期也是按照通天境来进行。洪衙埕巷北侧的何衙埕巷,据《泉州市地名录》记载,巷名源于清乾隆年间,泉州人为祀奉明朝亳州守城战死的知州何燮,曾在这里建何忠壮祠,而郑文强曾听老辈人讲述,何衙埕的名字,或许为明代大学者何乔远的故居所在地。
不长的洪衙埕巷,有着触目可及的历史沉淀,追寻这些历史人物的轨迹,一幅幅历史画卷已徐徐展开。
策划 ▏许志荣
文图 ▏王了
视频 ▏点创传媒
统筹 ▏杨莹 洪燕如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鲤中街道、东华社区居委会、陈日升、郑国权、郑文强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