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内容

有人创新增添新活力 有人默默坚守二十年 簪花围火爆背后的年轻人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3-22

2023年1月,知名艺人赵丽颖来到泉州,一袭红衣,满头簪花,让蟳埔女习俗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爆网络。之后,毛晓彤、黄圣依、胡杏儿等名人的陆续到访和体验,为本就火出圈的簪花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且热度一直持续至今。如今,在蟳埔的街头巷尾,每一天都能看到由全国各地前来的游客汇成的“移动的花海”。一个草根渔村一夜走红并正走向长红,答案或许不在山水风光,而是在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中。年青一代是簪花围“出圈传奇”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黄丽泳为赵丽颖簪花带火簪花围(上城士)

簪花围纹样。蟳埔簪花围这种头部装饰保留了中国古代“骨针安发”的原始形态。(图片来源:《蟳埔女头饰文化元素在时尚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临海小学簪花课

把花传进女孩心里

在蟳埔村的一家簪花店,有条不紊地帮客人拆解头发的小女孩温玲玲一度成为店里的一道风景。“亲戚家开了簪花店,忙不过来,就让我帮忙帮忙。”温玲玲开心地分享。“拆头发很简单,但我更喜欢帮人簪花,三年级的时候我在学校就学会了。”今年11岁的温玲玲家住金崎村(蟳埔村的隔壁),是泉州市临海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簪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很美,我喜欢簪花,帮人簪花心里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温玲玲介绍,目前她还没有真正为游客簪过花,但是在家帮妈妈和奶奶簪过,收到了很多夸赞。“簪花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现在很少有人会,我的妈妈也不会,但学习簪花是我的兴趣。”

温玲玲介绍,三年级的时候,得知学校有簪花课,便立即报名了。放学后每星期两节的簪花课成了她最期待的事。因为她的认真学习,也因为在家的耳濡目染,一学期的时间,她便已经可以单独完成簪花了。“学会后我还是一直报名,希望通过练习可以把簪花做得更好。”

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于宋元时期的头饰即簪花围便是当中的民俗之一。而早在2006年,泉州临海小学便已开设了簪花围课程,教会了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学会了簪花。只要你想学,都可以报名,学校希望,可以通过孩子们学习簪花围让蟳埔文化走向大江南北。来自江西的熊诗言是该校三年级的学生,从小跟着父母来到泉州,因为喜欢,她于上学期报名了簪花课,在家里已经帮妈妈簪过一次花,虽没成功,但她依然满心欢喜。因为簪花,她小小的心里还埋下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上面的花很漂亮,簪花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来自安徽的韩瑞雅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可以独立簪花了。“妈妈说,等外婆放假来这儿,让我帮外婆簪。”说着这些,她满脸自豪。

男老师教簪花

既是热爱也是使命感

男老师开设簪花课,备受学生欢迎。

非遗传承人翁细莲是临海小学最早的簪花围老师之一,当时,作为社区盘发高手,受学校邀约进校授课。大约十年前,学校有两位老师通过向翁细莲进行系统学习后,从她手中接过了接力棒。难能可贵的是,其中还有一位是男老师,很受学生喜欢。

11年前,“80后”黄锡福成了泉州市临海小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得益于学校开设的簪花围课程,在蟳埔村土生土长的他第一次认真系统地向受邀进校授课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学习。

“我们这一代人,女生会簪花的已经很少了,男生就更加稀有了。”黄锡福表示,学习簪花并不难,再加上自己在家里耳濡目染,便很快就学会了。黄锡福真正意义上开始簪花源于一次偶然。他介绍,奶奶是传统的蟳埔女,因为蟳埔女都有簪花的习俗,所以,像多数传统蟳埔女一样,奶奶的头发从小便留长。有一次奶奶的手受伤了,无法自己簪花,头发只能散乱着,于是,便开始让奶奶教自己,并为她簪花。而来到临海小学,经过系统学习后,他的簪花技艺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我们是向非遗传承人学的最传统的簪花,满头的花束,看似简单,但寓意深刻。”

“传统的簪花先要把头发分成前后两股,这样才能做出丰满的两鬓。”“这把梳子可不能少,蟳埔女劳作时头发弄乱了,可以及时用来梳一梳。”……教授学生时,黄锡福总是把海丝文化和蟳埔女民俗融合进簪花的每一个步骤中,向学生娓娓道来。“渔女生活很是艰辛,簪花是蟳埔女对生活的态度,本地蟳埔女头发散乱着是不出门的,一定要把头发簪好,收拾漂亮才行,这就是一种向上向美的生活态度,也是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希冀。”黄锡福表示:“作为蟳埔人,教授簪花是一种热爱;作为一名老师,会有一种民俗传承的使命感。就因为这样,我坚持至今。”

从幼师到园长

簪花围“从娃娃抓起”

东湖中心幼儿园蟳埔分园将本土文化融入课程

像黄锡福一样,同样感受到传承蟳埔女民俗使命感的还有黄秀美。黄秀美家住蟳埔村的隔壁村后厝村,在闽南海洋文化的浸润中长大。20多年来,她从东湖中心幼儿园蟳埔分园的一位老师变成了园长,始终不变的,是她传承蟳埔传统文化的初心。

走进蟳埔分园,扑面而来的是传统的渔家生活场景,像是来到了活化的蟳埔民俗文化博物馆。八仙桌、各种样式的滴水兽、织网工具、福船、老旧电视……让这个幼儿园古朴而精致。“这些都是从各个地方搜罗来的,你看,这个滴水兽是从拆迁的房子上收来的,是不是很漂亮?”黄秀美一边展示,一边饶有兴致地介绍着这些老旧物件的故事。“这些老物件营造的情境,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去激发幼儿了解过去的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兴趣。”自然,这些老物件也是幼儿园最珍贵的教具。

除了环境的创设,在黄秀美的带领下,幼儿园的课程也深入融合了本土文化。动手开海蛎、模拟渔人码头、模拟海鲜馆、晒鱼干、探寻蟳埔村、手作簪花……无论是区域游戏还是园本课程,都融入了蟳埔的生活和文化,让幼儿在玩乐中对传统渔民生活有了沉浸式体验。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创编了不少原生态舞蹈,《阮厝在海墘》、《快乐蟳埔女》、童谣《梳头头髻圆》等,均获得全国性奖项。“我们十分重视培养孩子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家乡是一个人的根,有热爱就会有创造力。”除此之外,为了让老师和孩子们更加了解蟳埔本土文化,黄秀美积极带领教师幼儿参加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她还带领大家创新制作了蟳埔Q娃、簪花头饰等文创产品。

黄秀美介绍,蟳埔民俗文化一度存在不断遗失的情况,2001年创园以来,在创办人叶原原的带领下,幼儿园坚持以传承蟳埔民俗文化为切入点,致力于社区、校园、家长共建共兴,希望可以推动蟳埔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发展。幼儿园组织成立了第一支蟳埔女合唱团、奶奶腰鼓队,并带着满头花海的她们走出蟳埔村进行展示,向外推介簪花围等蟳埔文化。

拼流量搞创新

又一批年轻人加入

正是许许多多如他们一样的坚守和传播,让簪花围、蟳埔女传统服饰等蟳埔女习俗得以被世界看到。如今,走进蟳埔村,处处都是头戴簪花围的游客。春节假期,簪花围持续火爆,成为泉州文旅IP顶流。据统计,2月10日至2月17日,蟳埔民俗文化村游客数达36.1万人次。不仅在蟳埔村,如今,簪花围的风潮已在多个城市盛行,成都的太古里、杭州的小河直街等一些旅游胜地都有簪花围体验馆。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儿童电影之夜

世界旅游小姐全球总决赛、丰泽区影视文旅产业推介会北京专场、新加坡狮城国际电影节发布会、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巴厘岛2023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时尚周……蟳埔元素也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影视界、时尚界,蟳埔女的每一次亮相都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除了官方的活动外,还有很多民间爱好者主动将簪花围向世界推介,如将簪花围和蟳埔文化带到法国埃菲尔铁塔的胡婷婷,带着爸妈来蟳埔体验簪花的网红“闲不住的阿俊”等等。

泉州姑娘陈墨制作玻璃簪花围

2024年海丝国潮非遗文化时尚大秀

正在人们感叹并体验簪花及服饰之美时,创新也不断迸发,传统与时尚、历史和现代的不断交织,将绽放出更多元的魅力。前不久,“95后”泉州姑娘陈墨戴着别致的玻璃簪花围走进大家的视野。玻璃簪花围是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用300多片玻璃制作了近百朵花,再拼接而成的,她希望通过灯工玻璃这个小众工艺和传统文化的碰撞,可以将泉州的传统文化带向更广阔的世界。3月初,在2024年丰泽区“海丝·蟳埔”国潮非遗文化节——海丝国潮非遗文化时尚大秀的舞台上,台湾设计师蔡美月将非遗闽绣技艺融入蟳埔女传统服饰,生发出全新的时尚创想。而正在进行的“匹克杯”中国蟳埔女服饰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则聚焦蟳埔女传统服饰,将结合最流行的现代设计元素,通过创新的方式重新诠释蟳埔女传统服饰,展现其独特文化魅力和时尚艺术感。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