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景点景区 > 内容

斑斓的历史 独特的传统 浓郁的风情 “馆窥”石狮东埔渔文化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1-19

33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的“和平方舟”号考察船搭救起泉州8名渔民,其中有7人是石狮东埔村渔民。怀着感恩之情,石狮东埔村创建海峡渔文化博物馆,以“厚德载物”的理念来续接国际情谊。同时也通过博物馆这个“窗口”,将渔村人文风情展现在世人面前。

“四世一品”宗祠已有300年历史

矗立于大铺山上的“四世一品”亭

村内有“四世一品”宗祠

踏上石狮市鸿山镇东埔村的石板路,脚下是片厚重、古老、丰饶之地。东埔村今为东埔一村、东埔二村、东埔三村的总称。清代《西山杂志》载曰:“村人从渔而生,渔舟归来,鱼满于东畔之埔也”,村子故名东埔,又称东坡、东波等。清代《东坡邱氏谱序》称:“东坡,居泉之极界,鱼盐蜃蛤聚于东海,有太公在齐之风。”可见这里自古以来海产资源丰富多样。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邱氏始祖奕田避乱入闽,迁居晋江二十都龙窟,分为四房。奕田居于西港。次子思文见东坡山川秀美,遂购置一片山地,移居于此,开创东埔邱氏基业,后被邱氏子孙尊称为“东坡公”。东埔村现主要姓氏仍为邱氏,占全村总人口的九成以上。在东埔村的石狮海峡渔文化博物馆内,我们在查阅《东埔邱氏世谱》时发现,东埔邱氏一族在历史长河中可谓名人辈出,文有邱寿民、邱有岩、邱应和等名士名宦,武有邱天胜、邱有章等虎臣骁将。泉州市文博研究员黄真真表示,在东埔村内有一方高大的神道碑,是为东埔邱氏十一世祖“怀远将军”邱钟易夫妇所立。邱钟易之子邱有章曾任游击将军,战功彪炳,所以朝廷诰赠已故的邱钟易为从三品的“怀远将军”。邱钟易夫妇之墓今位于村中松柏仔山下。

清代神道碑为“怀远将军”邱钟易夫妇所立

东埔村内还有一座“四世一品”宗祠,该宗祠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迄今已有300年历史,为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于宗祠为何取名“四世一品”,据海峡渔文化博物馆馆长邱国凹介绍,这与邱天胜将军有关。据悉,邱天胜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邱天胜早年锐志攻书,后弃文从武,在随军平定金厦两岛后,获授副将之职。再随施琅将军收复台湾,以军功授荣禄大夫、左都督。出任贵州都督后,屡建奇功。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邱天胜及上三代”被敕封“四世一品”。这封赠不仅代表着家族的荣耀,也意味着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提升,所以东埔邱氏宗祠兴建后,即以“四世一品”为祠号。据邱国凹介绍,清康熙帝敕封“四世一品”圣旨原件今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

荣禄大夫邱天胜画像

海上救援带来“国际温度”

东埔邱氏一族的家规族训有包含“忠孝仁义、礼智信廉”等内容的历世警句80余条。家规族训是对族人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同时成为润泽滋养族裔子孙的精神食粮。东埔邱氏谱牒显示,早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东埔先贤就将重建祠堂、重修家谱的余银用于奖学助学,并制定《士子领银族例》,奖励参加各级考试的文武士子,这就是东埔300年前构建的奖学助学机制。邱国凹道:“东埔邱氏族人向来以崇仁尚义、诚实守信、尊师重教、自强不息等为传家理念,自然也包括感恩戴德、知恩图报这样的传统道德精神内涵。”

查阅东埔邱氏谱牒

1991年发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的“和平方舟”号考察船海上救起泉州渔民一事,让东埔村人至今铭记。那年1月23日,东埔村的邱柱、邱家夺等7名渔民与1名惠安渔民结伴出海捕鱼。渔船是1986年才投入使用的,船龄不大,木质结构,船身长25米,排水50吨,应该说是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一次出海。但天有不测风云,数天之后,当渔船正向着大海深处进发时,忽遭狂风巨浪袭击。整个船身前倾栽入海里,轮机舱进水严重,而且无线电通讯设备还损坏了,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失去动力后,渔船只能在海上随风浪漂流,因食物及淡水短缺,渔民生命岌岌可危。遇险的第8天,已经3天水米未进的渔民们大多觉得生存无望了,就在此时,“和平方舟”出现了。在发现渔民遇险后,“和平方舟”号考察船的船长伍德先生令船员放下一艘大型救生艇,将这8名渔民全部救上船。很快,“和平方舟”在广州靠岸,经短暂休整后,获救渔民们乘坐货船抵达厦门,并于2月4日回到了石狮。“当获救渔民们回到东埔村时,全村都沸腾了,大家在为渔民生还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对‘和平方舟’的援救之情充满感激。”邱国凹表示,8名渔民获救后于1991年2月14日赶到泉州后渚港迎接“和平方舟”号考察船,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协调员的杜杜·迪安博士、“和平方舟”号船长伍德先生等人表达感恩之情。之后,渔民们筹划在东埔村海边(即获救返乡上岸处)建“感恩纪念亭”,纪念这段海上往事,但亭子的建设因种种原因搁置至今。

33年前救起海上渔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的“和平方舟”号考察船(资料图)

救命之恩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显真挚、深沉。2014年,邱国凹、邱国红、邱国福等东埔老渔民牵头创办了石狮海峡渔文化博物馆。这所民间博物馆力图将海峡两岸的渔文化呈现在世界面前,同时也将渔村记忆与世界文化传承联系在一起,“以文传情”,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递东埔村对于1991年的那次海上救援的感恩之情,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以及其乘坐的“和平方舟”号考察船当年的无私之举表达特殊敬意。可以说,33年前的海上救援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东埔村惺惺相惜,也为东埔历史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与温度。

传统渔具

通过实物了解独特的渔家文化

大铺山渔业文化景观带

璀璨渔文化有新展示窗口

在海峡渔文化博物馆里,有邱国凹等几位老人从民间收集而来的大大小小1500多件渔业相关展品,其中既有各类打鱼工具,也有海洋生物标本,更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渔船船模等。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了解当地海洋渔业文化发展脉络,还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出海的渔民,体验独特的渔家传统,感受浓郁的渔民风情,以及沿海博大深厚的海洋渔业文化。

据介绍,馆内展厅目前有源远流长、耕海犁浪、乡风民俗、地灵人杰等多个板块:源远流长板块内容涉及沿海渔业发展史,渔民生活写照,东埔地名由来等;耕海犁浪板块主要阐述船模发展演变史,再现渔业生产情景,介绍石狮沿海鱼类标本以及开渔时节千帆竞发场面等;乡风民俗板块主要介绍航海保护神以及出海风俗等;地灵人杰板块则详细介绍了东埔的历史名人、姓氏家族及文化渊源等。2020年,邱国凹和老渔民们在博物馆旁的大铺山上,打造了大铺山渔业文化景观带,既展示东埔历史文化人物雕塑、家风家训等,也用彩绘形式呈现渔民、渔村、渔业生产场景等,让游客能更立体化地感受海峡渔文化的魅力。

船模及海上用品展示

各类海洋生物标本

再现渔业生产情景

海峡渔文化博物馆创立十年来,石狮市、镇、村各级领导对该馆的建设予以支持和帮助。一些乡贤表示,渔博馆的创建及发展助推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将乡村振兴与乡愁相融合,留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是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不久前,海峡渔文化博物馆还再现了海峡两岸传统捕捞技艺——定置网作业,在游客中引发强烈反响。人们在对古代渔村智慧和技艺深感敬畏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传承传统技艺的重要性。海峡两岸传统捕捞技艺如今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学者甚至不远千里赶来深入研究这古老的渔业作业技艺。对于这样的影响,邱国凹“乐见其成”。“我们经过长期的努力,收集到了明清以来不同时期的渔业生产用具,就是想让年轻人知道他们的祖辈曾经过着怎样的讨海生活,有着怎样的渔业精神,也要让这份精神传承下去。”邱国凹希望,东埔村能成为渔文化的输出地,让璀璨渔文化活跃于世界文化的时空之中。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