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刺桐名人点满“隐藏技能”:泉州历史名人拥有多项里程碑式创举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12-29

首条“自来水管”,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浅水道河船,医药、果艺栽培、金石研究专著,清代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这些天文学、工程学、农业、矿业等领域的成果都来自泉州,出自您完全想不到的人之手

刺桐名人点满“隐藏技能”

核心提示

风云行可托,怀抱自然深。泉州山川灵秀,今古如一,孕育了灿若繁星的英才俊彦,其间有通天彻地、影响国际天文学900余年的名相苏颂;有创作外科专著《集验背疽方》的背疽病理研究的先驱李迅;还有上马领军定江山,下马还能搞发明的俞大猷将军。这些历史名人对泉州文化的绵延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留下的千古之音,也一直回响于历史的胸腔之中。

泉州名人拥有多项里程碑式创举

同安苏颂公园内有1∶1比例复原的“水运仪象台”(芦山堂苏氏 供图)

苏颂,北宋泉州同安葫芦山(今厦门同安永丰乡)人。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拜太子少师致仕,封魏公。苏颂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平常又特别喜欢钻研,所以不管遇上什么棘手问题,他都渴望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去解决它。嘉祐二年(1057年),朝廷在编修院设校正医书局,苏颂与掌禹锡、林亿、张洞等人共校定医书八部。嘉祐三年,苏颂还主持编纂了《本草图经》。《本草图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植物标本图的版刻本草图谱,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评价此书说:“这是附有木刻标本说明图的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在欧洲,把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动、植物标本加以如此精细的木刻并印刷出来,是十五世纪才出现的大事。”在杭州为官时,苏颂还成功缔造一桩壮举,那就是首创当地的空中“自来水”。据《苏魏公文集·卷3》载:杭州市郊有座凤凰山,山巅有石缝清泉,其水清澈甘爽。苏颂经过亲自勘察和设计,利用裁开的千条竹竿头尾联接,将泉水由山上经高空引入城内供官衙及民众使用,成了既环保又清洁的“自来水”资源。元祐元年(1086年)七月,苏颂出任刑部尚书,后迁至吏部尚书兼侍读学士。此时,他承诏组建元祐浑天仪象所,打造出了水运仪象台(即“元祐浑天仪象”)。苏颂制造的这台天文仪器,不但是我国天文机械史上里程碑式的创举,而且有重大的世界意义,获得现代国际天文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很可能是后来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苏颂编制的《新仪象法要》,也是我国现存最详尽的古代天文仪象专著,是一部代表十一世纪我国天文学和机械制作水平的重要文献。

《集验背疽方》是外科著作

说到宋代医书,泉州人李迅的外科著作《集验背疽方》不能不提。李迅“本以儒学传家”,官至大理评事,日常工作就是断案、判案。但李迅却痴迷医术,尤精于外科,成了远近闻名的“李神医”。古时有种顽疾叫“背疽”,是发生于背部的有头疽。此病病情凶险,在宋代之前几乎是无法治愈的绝症,《黄帝内经》中记载“疽伤五藏筋髓”,如不及时医治,则“心热瞀闷,不治而死”或“脓已成,十死一生”。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的军师范增、三国时期的益州牧刘焉、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北宋名将宗泽等,都是染上背疽而亡的。李迅为了拯救背疽患者,搜集药方,集纂而成《集验背疽方》一卷。该书专论外科背疽证治,立论十五篇,论述背疽病因,提出天行、瘦弱气滞、怒气、肾气虚、饮酒食煿丹药等“五源论”。在清热解毒药上倡用鹭鸶花藤(金银花藤)浓煎饮服治疗,并阐述痈疽内服用药大纲,如:扶正、托毒、活血、行气、解毒、散结、排脓等法。后世评价本书“凡诊候之虚实,治疗之节度,无不斟酌轻重,辨析中的,使读者了然”。最令人感动的是,李迅对于求医者是“随证赠方”,药方是免费赠送的。

北宋到泉州出任知州的人不少,但没有一个人的名气能大过蔡襄。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大家”,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欧阳修以“独步当世”来评价蔡襄的书法成就。任福建转运使时,蔡襄十分重视建州北苑茶的发展。他改造北苑茶品,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并改进制作工艺,使得北苑贡茶达到“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誉满京华。后来自撰《茶录》,这是继陆羽《茶经》之后的又一部茶叶专著,它向世人介绍了茶叶品质、茶叶保存、品评方法以及制茶工具、品茶器具等方面的知识。在泉州,蔡襄除了主持修建了万安桥(洛阳桥),嘉祐四年(1059年)他还在安静堂内写成《荔枝谱》一书。书中介绍荔枝的32个品种,及其地理分布、栽培、特性、优劣、采摘、加工方法和在国内外贸易等情况,对当时国内外种植荔枝、果品采摘和加工,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问世的果品分类学著作”。

激励更多人勇于开拓创新

《蔡文庄公集》中收录的蔡清像

蔡清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创立“清源学派”,其理学思想影响全国。明神宗赞其“为八闽文献之宗,负一代耆英之望”。蔡清对易学的研究十分渊深,对《周易》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整体把握。其著作《易经蒙引》更是从易与天地准、理气无先后、静极至虚明三个主要命题上出发,阐述了自己对易学的理解,这些理论对于之后明清闽南易学的影响至深。但罕为人知的是,据其门人林希元透露,蔡清“素有精鉴,常以文字知人之穷通寿夭”,意即蔡清有卓越的识别、测算能力,通过观察文字就能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寿限。“士有经其甄别者,毫发不爽”,经他测算过的人,没有一个不准的。林希元把这事记载于《南京国子监祭酒赠礼部左侍郎理学名臣谥文庄虚斋蔡先生行略》一文当中,还举例称:“在江西,舒修撰芬、夏考功良胜、邹编修守益方为诸生,未知名,先生试其文,于舒则以殿元许之,夏与邹则称为台阁之器,既而皆如所料。”明代江西人舒芬、夏良胜、邹守益还是童生没啥名气时,蔡清(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看他们的卷子后,马上断定舒芬参加科举考试能考中状元,而夏良胜、邹守益都是能出任朝廷要职之人,后来竟都一一应验。不仅如此,希元又称:“子举人存畏,聪明夙成。先生赏其文,疑其不寿。学政文移,盖其文之粹者。先生谓不类平时之作,自意必不久,不知何所见也。”蔡清光看举人存畏的文章,就知道他命不长久了。最后,蔡清还感知到自己的大限之日。正德三年(1508年)的一天,他在沐浴更衣戴冠之后,告诉学生自己即将离世,并留下遗言赠予学生。说完瞑目而逝,当天夜里,“有星坠于屋之西吻”。

俞大猷画像

清源山上有俞大猷留下的“君恩山重”摩崖石刻

就风格而言,俞大猷算是一名典型的儒将,他一方面作战果敢勇猛,另一方面战术缜密,还识大体、顾大局。论武学,他造诣精深,为后世留下了《剑经》,追随者何止万众;论发明,天资聪慧的他是个天才军事发明家。在军旅生涯中,他创造了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独轮车其实就是“古时战车+火炮+盾甲”的综合体。后来,俺答汗进攻大同城时,山西巡抚李文进就是用100辆这种独轮车,配以骑兵三千,在安银堡将10万敌人杀得屁滚尿流,获得百年来最大的胜利。时至今日,俞大猷精神仍在激励更多人勇于开拓创新。

泉州府文庙内有纪念庄际昌的“会元状元”石刻

庄际昌(号羹若)自小受过良好教育,天资极高,过目成诵。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参加会试、殿选皆得第一,成了红极一时的状元。《福建通志》载:“终明之世,闽人两得第一者惟际昌而已。”际昌平生精通五行、天文、卜筮、地理,著有《羹若文集》《霞栖藏稿》《云台藏稿》《八闽撮名录》,人们很钦服他的多才多艺。不过际昌在五行、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表现,有文献记载的很少。

筑建清代台湾最大水利工程

雍正帝在《谕祭文》碑中赞誉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

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可称得上是最勤奋且知识面最广的皇帝之一了。但他也曾向一位安溪人请教过天文历算之学,这位安溪人正是宰相李光地。李光地最初只是想研究《易经》,但因发现《易经》多以历法推论,于是留心钻研起天文历算来,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文献载其“凡人所不乐为者,则伏读沉思,至忘寝食。博访宿学名师,久而有得”。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月,李光地著述《历象本要》出版问世。这是李光地集多年心血编撰的重要历算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当时西方天文学的有关知识,并与我国传统的天文学知识进行比较,在整理研究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独到之处,可谓李光地天文历算思想的代表作。后来,康熙在南巡时,就曾以天文历算之事相询于李光地。李光地还主编了《御定星历考原》《御定月令辑要》等书。

晋江浔海施氏家族的施世榜则多少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施世榜选为台湾凤山县拔贡,受任福建寿宁教谕。他受不了这种约束的生活,早早告归返回安海,因看中当时庄地的所有权相对稳定,买卖管理等也有很大的自主权,于是干起了田产业,垦田、圈地、卖地,一系列流程操作下来,赚得盆满钵满。施世榜40岁时,其父施秉去世,他赴台袭职凤山兵马司副指挥。想不到的是,他在台湾竟又摇身一变而成“水利工程设计师”。他兴建的著名水利工程,一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始建的“八堡圳”,二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修筑的“福马圳”。“八堡圳”是清代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为台湾彰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施世榜的天性聪颖,似乎只要他想做的,都能干成。

陈棨仁曾对铜鎏金狮子熏炉的铭文进行考证研究

清末翰林陈棨仁是泉州有口皆碑的教育家,他年少时宏览强记,师从泉州御史陈庆镛学习汉儒经学。后来又开启了自己的金石考据之路,他对古代碑刻、篆刻、字帖拓本、墓志铭、摩崖石刻等如痴如醉,只要听闻闽地有什么历史幽深的金石碑板,都会想方设法前去一探究竟,摩挲鼎彝,搜剔碑刻,并且进行一番考证、记录。他的考古笔记覆盖了大量闽地由古至宋元的金石铭文,成了治金石学者难得的参考资料。后来他将自己毕生对金石的研究编写成《闽中金石录》一书,共15卷4册,成为福建金石学的权威著作之一。值得一说的是,陈棨仁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在泉、漳、厦的清源书院、石井书院、鹏南书院、双溪书院、玉屏书院、紫阳书院、丹霞书院等处担任过山长之职,圈粉无数,“门下著籍累千人,掇高科,举方闻,趾相错也”,就连金门、台湾士子也慕其名,赶来听其讲学。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