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创精英 > 内容

华侨大学留学生以漆为媒,在马来西亚传播中国非遗文化:我想做中马两国文化传播使者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12-07

萧荷汶埋头创作新作品

“这幅作品将中国传统大漆艺术与马来西亚的传统纹样、月亮风筝等元素相结合,是一次创新和尝试,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为两国的文化沟通交流牵线搭桥。”日前,华侨大学马来西亚华裔学生萧荷汶的漆画作品《寄托·乡情》在马来西亚诗巫市美术协会会员书画展中亮相,引发关注。昨日,记者走近萧荷汶,了解她与中国大漆艺术结缘的故事。

萧荷汶和作品《寄托·乡情》合影

来泉求学  与漆画结下不解之缘

走进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的漆画工作室,记者的目光很快就被室内陈列着的一幅幅精美的漆画作品所吸引,萧荷汶的毕业作品《寄托·乡情》也在其中。画室里,为明年即将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个人漆画展做准备。

“这是马来西亚春节时的鸡场街,这是吉隆坡的茨厂街,这是马六甲雷州会馆……”见到记者,她放下手中的画笔,一一介绍起来。新作品选取的都是马来西亚的主要景点,希望借此让更多马来西亚人能够认识漆画,感受漆画的独特魅力。

2019年9月,萧荷汶怀揣着对艺术的追求来到泉州,在华侨大学开启大学生活,然而这里的一切她一点也不觉得陌生。“来到中国读书,就好像回家一样,很安心很舒适。”她说,小时候父母常常带她来中国游玩,他们和福州的亲戚也保持着联络。

谈及与中国漆画的结缘,萧荷汶坦言是缘于一门漆画选修课。“大二上网课时,我从课程中第一次了解到漆画,瞬间就对这一画种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萧荷汶回忆,当时由于疫情,她无法按时返校学习,为了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大漆艺术,她便在网上搜索查看了大量资料,但因在马来西亚无法真正接触到大漆材料,所以知之甚少。

2022年10月,得知能返校的萧荷汶兴奋不已,第一时间回到学校并找导师金程斌答疑解惑。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开始全身心投入漆画技法的学习中。

今年6月,萧荷汶完成毕业作品《寄托·乡情》后顺利毕业了,但出于对漆画艺术的热爱,她决定留在华侨大学继续深造。如今,她是美术学院一名研一学生。

工艺复杂  不言辛苦乐在其中

“打底、刻线、镶嵌、贴金、罩漆等十几道漆艺工序不容一点马虎,还要层层打磨、抛光……”谈及漆画工艺,萧荷汶拿起画室里的材料介绍了起来。在她看来,漆画的创作并不容易,不仅工艺复杂繁琐,而且每道工序都需精心打磨,制作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可达数年。

萧荷汶回忆,为了能够按时完成毕业作品,她每天早晨6点多就到画室,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才离开,春节甚至都没有回家。

“当时也曾听说大漆容易引发过敏,但真正接触后才知道它的‘威力’有多大。”萧荷汶说,当时作品进入打磨阶段,她的手臂、脸部开始发红,在强烈的过敏反应下,两只耳朵肿了,手上也长满了水泡,每天都奇痒无比,晚上更是睡不着觉。“吃了治疗过敏的药物也无济于事,最好的办法是远离漆画,但时间紧迫,我根本顾不上那么多,一直坚持到做完。”

就这样,在导师的耐心指导及学长学姐的热心帮助下,历经4个多月,萧荷汶的第一幅漆画顺利完成了。

萧荷汶介绍,确定作品主题时,她和导师讨论后,决定选用马来西亚传统风筝“月亮风筝”为主元素,并加入当地传统花纹。“希望通过漆画这一艺术形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来西亚当地文化融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将中国大漆的独特之美传播到马来西亚,同时也能在中国展示马来西亚独特的文化魅力。”萧荷汶如是说。

热爱艺术  想做两国文化传播使者

“从最初接触中国大漆,再到完成毕业创作,每一次的学习过程,都加深了我对大漆艺术的喜爱,我被大漆艺术语言的魅力深深打动。”萧荷汶说,“诸如我的血脉中具有中国基因的血液一样,我热爱这门艺术,并希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知晓。”

今年暑假,萧荷汶主动向高中母校马来西亚诗巫公教中学提出想要回校开展一场关于中国大漆艺术的主题宣讲。宣讲中,她向学校的老师及学弟学妹们详细讲解大漆文化的丰富历史、独特性、艺术性及其文化遗产价值等,许多人对漆画产生了兴趣,并与之交流。“还有家长询问我在中国学习的点点滴滴,希望孩子以后也能来中国上学。”

“大漆艺术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做中马两国文化传播使者,通过漆画这一艺术形式,搭建两国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增进两国人民彼此的了解。”萧荷汶表示,在未来的学习中,她将继续深入探索中国大漆和马来西亚文化之间的共通点和联系,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自然融合点。

“比如,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传统、价值观和艺术元素的异同,或是通过举办跨文化的艺术展览,将中国大漆的作品与马来西亚的艺术作品相结合,以展示它们的独特之处和相互补充之处。”她说,自己将尝试通过文化节庆、工作坊和座谈会等交流机会,为人们提供了解和体验两种文化的机会。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