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原指导孩子们练习南音
“春光明媚是实好天时……”惠安县净峰镇西头村一幢古大厝内,在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乐器的伴奏下,23名中小学生站在厅堂中央,和着拍子齐声合唱南音《春光明媚》。这是村里的南音社,自2017年西头村成立南音公益课堂以来,每个周末,优雅动听的南音都会缓缓在这个美丽的传统古村落响起。南音公益课堂的指导老师,正是已经退休的张平原和村里热爱南音的老人们。
退休后重新学习南音 支持乡村公益课堂
“最后一句要逐渐放慢一点,眼睛不要往地下看,要放松自然,以最好的状态面视观众。”练习结束,张平原细细地交代孩子们。67岁的张平原是西头村老年协会会长,也是南音社指导老师之一。阳光明媚的周末,他和南音社的成年成员一起,带着孩子们为村里即将举行的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进行演出排练。
南音在西头村历史悠远。张平原告诉记者,西头村的南音在惠东一带曾享有盛名,据他所知,20世纪就有不少西头人下南洋,在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开馆收徒教授南音,后受战争影响,才陆续返回家乡。西头村原有的南音社也受到冲击,一度中断。直到2017年,村里几位上了年纪的南音老艺人忧心南音后继无人,便提议成立南音社,让这项优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
作为如今的南音社负责人,张平原回忆,小时候村里南音氛围很浓厚,他的一位叔公就曾收藏有“惠东第一箫”的牌匾。他在十几岁时也学过三年南音,只是后来外出求学、工作,便中断了南音学习。2016年退休后,他重拾南音,一边向村里擅长南音的老先生请教,一边在网上搜索视频自学,学习的同时依托南音社,和社里几位老师一起将南音公益课堂开了起来。
古大厝内,学生们和着拍子合唱南音《春光明媚》。
多方助力公益课堂 周末寒暑假均有授课
“南音公益课堂主要面向两类群体:村里的老人和西头村及周边村镇愿意学习南音的中小学生。”张平原说,村里爱好南音的老人不在少数,有了南音社和公益课堂,他们平日可以一起吹拉弹唱,也有了休闲的好去处,既充实了退休生活,也活跃了乡村文化氛围。
而西头村的中小学生大多数为留守、半留守儿童,经济条件比较一般,能接受的教育也比较受限。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有的小学甚至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孩子们基本没有机会像城里娃那样上各种音乐培训班。南音公益课堂开办后,在每周六开设基础班,周日开设提高班,每个班至少有十几名学生,寒暑假期间再增加上课频率。尤其每年暑假,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队还会前来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益授课。
“师院的实践队会针对孩子们的南音基础及学习情况,量身定制理论课、声乐课、器乐课等课程,按南琶班、二弦班、洞箫班、唱腔班等四个班级进行小班化教学。”张平原说,平日里则主要由他和村里精通南音的老人一起进行授课,授课重点是让孩子们将唱词念得更准确,将乐器演奏得更规范。
村里爱好南音的老人不在少数
150多名学生受启蒙 希望长大传承南音
“南音我也只是学点皮毛,辅导学生是硬着头皮上,任务是启蒙,希望能让孩子们多了解南音、热爱南音、记住乡音,把非遗南音一代代地传下去。”张平原谦逊地说。南音社一众授课的老师都是义务的,为了让自己更专业一点,他购买了不少的南音书籍、资料和各种乐器。公益课堂的维持,除了有限的村财拨付以外,大多靠乡贤捐资、授课人员自行筹资。目前,南音社配备有大约20套包括琵琶、三弦、洞箫、笛子、二弦、拍板等在内的演奏乐器,86寸的教学可视一体化电视、音响设备、课桌椅、谱架,自编南音启蒙教材每人一套。孩子们有条件的可以自己购买乐器,没有条件的也可直接到南音社借乐器。
“我很喜欢南音,现在会唱几首了,好希望将来有机会可以继续学。”在排练现场,来自隔壁东桥镇香山村的13岁女孩张书涵一脸遗憾。她说,自己已经上六年级了,因为学业压力不得不暂停南音学习,但是她忍不住来听最后一堂课。排练中场休息,孩子们围了过来,叽叽喳喳说起了南音。她们当中最小的才8岁,最大的已经上了高中。她们说,希望有一天,自己长大也能像老师一样,把南音传承下去。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南音社及公益课堂成立至今,受启蒙的学生有150多人。有的学生离开公益课堂继续升学后,仍没有放弃南音的学习。有的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小学南音比赛获得了琵琶类的第一名,有的获得了福建省民乐协会校园民族乐器比赛琵琶铜奖……这些,都让张平原和老师们看到了南音传承的未来与希望。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