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
有人不禁要问了:古代也有广告吗?
回答:不仅有,而且其创意与现代比,不遑多让。
只是,它不叫广告。“广告”这词,是近代才从国外传入的。
无论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唐代诗人杜牧描绘的酒旗广告,还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商标广告、宋代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青铜版,抑或是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代壁画上所写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都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广告的丰富多彩。
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古时的广告也处处体现了古泉州人的商业智慧。如出海淘宝的泉州人,在商人云集的番坊街区里,会把从海外带来的货品敲锣打鼓地向人们展示,是宋元时期的“直播带货”;乘风破浪的大船上,刻有商号的精美陶器、书籍、珠宝首饰等等,它们是最受欢迎的有品牌效应的奢侈品……
古人商业广告已多样
早在先秦时期,商界里就有了广告,当时最流行的广告方式有两种:一为行商,二为坐贾。行商即移动式广告,比如吆喝叫卖、乐器演奏、表演等等;坐贾,顾名思义就是坐在家中,生意上门,就要有招牌、幌子等。
吆喝,是古人打广告最普遍、最好使的方式。譬如布贩子们可能喜欢摇拨浪鼓,卖油的敲油梆子,耍猴的则必备铜锣。宋代宋祁有句诗写“萧声催暖卖饧天”,饧,同糖,卖糖人的吆喝,就是用箫声来代表卖糖的来了。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则透露了一些极其吸引人的“广告词”,如有卖卦者吆喝:“时运来时,买田庄,娶老婆。”看,这深入人心的直白,可不比现代广告词差呀。
有门面的店铺,广告方式就更多了。像灯箱广告最早出现在唐代,不过那时候不是电灯,而是灯笼。唐朝的夜市很热闹,灯笼上是有字号的,而且灯笼的个数和颜色也有特定的含义,它是唐朝酒店和餐饮业的重要广告形式。
酒旗也是古代餐饮业特有的广告形式,古代商家为区分商号,借鉴各诸侯国军旗的样式,采用了旗帜广告,挂在酒店门前,以吸引远近顾客。初期酒旗用青白二色制作,后来做工越发精致,发展到绣上精美图案或店名,显示出其独特性。
店铺招牌则是宋代广告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清明上河图》中,有卖香的“刘家上色沉檀楝香”,有卖药的“赵太丞家”,有开医馆的“杨家应症”,有卖绸缎的“王家罗锦匹帛铺”。有统计,图中仅汴梁东门外附近十字街口,就有各家商店设置的招牌、横匾、竖标、广告牌等30余块,宋代广告业之昌盛,可见一斑。
泉州湾古船上随船出土的商行木牌签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迎番货”人物雕塑
宋元泉州广告有特色
宋元时期的泉州人,是把广告运用到极致的。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就有一组名为“迎番货”的人物雕塑。作为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有番舶之饶,杂货山积”。每到海船到港的那一天,有人用车推着从船上卸下来的货物,有人在队伍的前面举着旗子,有人在队伍中敲锣打鼓,还有波斯女在敞篷的轿子上舞蹈。对当时的泉州人来说,“海淘”商品到货的日子,就是一个盛大的购物狂欢节,因此需要载歌载舞庆祝。这样的“直播带货”形式,完全就是宋元泉州版的“双十一”。
在泉州湾古船上出土了很多木牌签,上面写有货物、货主信息。这些木牌签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上面写着“水记”“国记”“香记”,指的是这些货物是商行订购的,可见泉州当时的各个店铺都会有自己的招牌,反映了泉州商业繁荣的同时,商家品牌意识的全面渗透。
宋代是中国印刷术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印刷品形式的广告。意大利人雅各笔下的《光明之城》中就有关于元代泉州人被印刷品广告包围的生活:每条干道都有计时塔楼,为商业活动精准报时;城墙每天贴换类似报纸的商业资讯,市民可免费领取;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一个进出口免税的“自由贸易港”。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刺桐城的泉州人,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到最新的商家促销商品信息。
南宋时期,杭州有个叫沈二郎的,印刷了一个书籍推销广告,大体意思就是:“我们家的《莲经》,请了大文豪校正重刊,用的是道山场造的高级纸张,最先进的印刷技术。请大家认准沈二郎经坊新雕印刷厂。”宋代泉州印刷书籍的堂记、坊号颇多,安溪、南安、同安、惠安、晋江、永春各县郡斋、学宫都曾数量不等地印过书籍。历史记载中,有堂记、坊号的就有仪顾堂、士礼居等。由于泉州印刷业的兴盛,信誉好、名气大,有些就冒名以牟利。如《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宋刊本《藏园群书经眼录》就说:“目录后有伪牌子一行:泉州提举市舶司东吴 阿老书籍铺印。”足见当时广告和商标出现了有效的融合。
宋元时期是中国广告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泉州晚报》创刊号封底版
1985年6月21日《泉州晚报》2版的分类广告,内容包括:出售蜗牛良种苗、新空气锤转让等。
在泉州市档案馆馆藏的1937年3月—6月的民国老报纸中,连续刊载着一组有趣的茶叶广告。
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很多,报纸广告一点都不少,文案也是创意十足。
中山南路南国百货的“口得意”(GOOD YEAR)牙膏广告,用了“最名贵,最风行”的广告语。
钟楼百货举行的拍卖活动引发当年各大媒体报道
近代泉州广告亦兴盛
近代广告发展最显著的标志是报刊广告的出现。1853年,英国人在香港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篇”,专门登载船期、商情和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我国最早的收费广告。
在泉州,1985年4月1日《泉州晚报》创刊号上的广告,是近代广告的代表之一。
据查证,当年的创刊号共6个版,封底为祝贺创刊的版面,有各大新闻媒体单位和政府行政部门发来的贺词,还有大量企业商家的名称。
中山路是当年泉州最热闹的商业圈,从中山南路开始有南门百货、南国建成百货、泮宫百货,最北端有钟楼百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商品都比较短缺,有的商品还得凭票供应,价格都是固定的,不怎么讲价,所以像百货商场都比较少存在做广告促销或者打折让利的活动。”一直从事百货行业的老泉州人黄莉娥告诉记者,不过如果有新到什么商品,商店广告牌还是会书写告知一下。据泉州网报道,钟楼百货在1988年6月曾举办过一场“商品处理大拍卖”活动,《人民日报》《中国商业报》《经济参考》《羊城晚报》等纸媒纷纷报道,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甚至日本NHK电视台也进行报道。原因是当时钟楼百货属于国营,进行商品拍卖这一新鲜大胆的举措,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行为。
泉州鲤城文史协会监事许月才告诉记者:“泉州人所感受到的广告还非常有地域特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去香港的泉州人很多,他们返乡会带回一种金属挂历板,一日一张,上面印的多数是参茸行广告,附有美女图。最时髦的纸质长形月挂历来自香港‘华丰国货有限公司’,选用的是齐白石、黄永玉、李可染、吴作人等知名国画家的经典作品。”
从古到今,广告的变化,不仅是时代的变化,更是人们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的变化。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