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郑声党(1914—2000年),祖籍福建泉州石狮,著名旅菲爱国侨领。
郑声党年少时到菲律宾打拼,在事业有成后不忘祖国及家乡,倾尽所能捐建家乡。从协助家乡农业生产,促进家乡民生,到修建道路、兴建学校、捐建医院,再到奖教奖学,郑声党一生热心公益,为家乡经济社会、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郑声党
核心提示
近来,到石狮市宝盖镇郑厝村中的访客,会在此寻到一座新建的文化公园,这是以爱国侨领郑声党先生命名的公园。置身其中,不仅能观赏到秀丽如画的乡村美景,也能聆听当地人讲述这位侨领的故事。
郑声党热心公益、捐资办学、乐善好施、扶贫助困的动人事迹在石狮家喻户晓,感动着、激励着、振奋着一代代的家乡人。他的爱国爱乡情怀、无私奉献精神,也一直在后辈中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郑声党与夫人返乡探亲时在家中留影
郑声党在家乡留影
寒门有志 少年漂洋过海打拼
出生于1914年的郑声党,因家境贫寒,年少辍学,在外劳作补贴家用。1928年,迫于生计,14岁的郑声党背起行囊,告别家人,踏上南下的船舶,一路漂洋过海到菲律宾谋生,由此在人生地不熟的马尼拉开启人生的新旅程。
卖苦力、做小工、当学徒……虽然异国他乡的生活充满艰辛与苦难,但小小年纪的郑声党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即便生活再艰苦、工作再辛苦,年少时的郑声党,也始终没有放弃一件事,那就是坚持学习。艰苦奋斗,勤劳好学,郑声党用行动诠释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也因此在事业上收获了成功。
经过艰辛打拼,抗战胜利后,郑声党在马尼拉办起了工厂,开始创业之路。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20世纪70年代初,郑声党创建禾乃食品公司,之后从五金机械加工,到食品行业;从饲料加工,再到房地产,郑声党涉足多个领域,随着事业版图的不断扩大,他也终于创立了一份不菲的家业,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实业家。
位于郑厝村的爱国侨领郑声党事迹展馆(郑爱军 供图)
学生参观郑声党纪念堂
心念故土 铺桥筑路造福家乡
一直以来,虽然身居异国他乡,郑声党仍然时刻牵挂着家乡的乡亲。1972年5月,事业有成的郑声党先生携家人回乡,也正是这趟返乡之旅,拉开了郑声党先生捐建家乡、回馈桑梓的序幕。
久别故土,感慨万千。行走在村中的田间地头,眼看乡亲们只能用落后的工具采收稻谷,郑声党便捐资为村里置办打谷机、抽水机、电力设施、照明设施,修建仓库,购买农业机械,建仓库晒埕。与故乡的亲友交谈时,听闻村里通往石狮只有一条泥泞不堪的小土路,当地的村民们进出很不方便。为此,郑声党便捐款修筑从当地村中到石狮的公路,为了修好路,他亲自找人勘测线路、绘画图纸、联系工程队,从设计施工到工程竣工,事事亲力亲为。在他的把关下,一条优质的石头方砖大道修建成功,并被命名为“文明路”。而想到往来此路的过往行人要是碰上刮风下雨怎么办?郑声党又决定在文明路旁修建一座“文明亭”,以供行人避雨休闲。同时,在了解到家乡电力不足、常有停电的情况后,为了改善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条件,他还捐资为村里购置发电机。
修筑道路、建设仓库、铺设晒谷场、购置拖拉机、接通用电……只要家乡所需,他便捐资建设。从此开始,郑声党先生将后半生盈利和大半精力投入到了故土的各种公益事业中。在完善家乡基础设施的同时,对医疗卫生、公共事业等设施建设的积极投入,也同样彰显着郑声党先生的仁心大爱。据《泉州侨界名人录》中的记述,郑声党还曾捐助建成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级病房大楼“碧霞楼”,以及捐资建成石狮市展览馆大楼“声党楼”,仅在20多年间,郑声党就累计捐资家乡公益事业3000多万元。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是故乡的水养育了我,是家乡的亲人教育了我,回报家乡,造福家乡,这是我多年以来的心愿,是一份故乡的情结,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谈起为家乡建设捐资出力的初衷时,郑声党亦曾表示,在他的心中,这些举动对自己而言,仅是身为离乡多年的游子想尽的一份绵薄之力。
郑声党捐建学校,助力家乡教育发展。
慷慨捐资 兴学助教培育人才
“为乡梓教育,竭尽微薄之力,倾一生之所积,兴办学校,乃平生所愿。”正是一直秉持着这样的想法,郑声党在返乡探亲时,就一直致力于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出资出力。谈及缘由,他曾感慨道,“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须科技之进步,人才之培养。而科技人才又赖发达之教育。故教育乃百年大计,国家民族振兴之基础。”
1989年,郑声党在家乡时,看到当地的教育仍然落后,校舍尚且不足,孩子求学困难。在了解到当地学龄儿童不断增加,原先本地办的小学难以满足需求之后,他便积极协商,倾囊捐资创办了一所拥有高标准校舍和教学设施的新学校,起名为龟湖学校。之后在1990年,郑声党再次回乡,看到中、小学合一的龟湖学校随着乡镇建设的发展,生源增加,已显得拥挤,不利于教学,而且今后规模还将逐渐扩大,便再次慷慨捐资,另建一所规模为24个教学班的中学。1998年,郑声党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发展模式日趋知识化,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可当时石狮的高中校偏少,每年都有不少学子失去深造的机会,为了让家乡的学子们能够继续求学之路,他又慨然捐资扩建了石狮三中高中部。如今,这所中学定名为石狮市第三中学,而原先的龟湖学校也改名为石狮市第三中学附属小学。这两所学校相互依托,当地学生足不出村就可以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村里人亲切地称这两所学校为“家门口的学校”。
好学校还必须有好教师,郑声党还捐资兴建了石狮市教育中心,借此搭建平台开展教师业务培训进修,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基地,为石狮市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不仅如此,为了给文化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来源,郑声党伉俪设立了“郑声党、蔡碧霞家族教育基金会”,并投资创立公益性企业,将其全部盈利用于资助文化、教育、公益等事业。
正是对家乡的卓越贡献,根据《泉州侨界名人录》一书的记录,在1994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了郑声党“乐育英才”奖匾,之后在1994年5月,石狮市委、市政府代表石狮人民还授予郑声党“石狮功勋”荣誉牌匾。
郑声党(后排左二)与家乡学子合影
郑声党与家乡学子在一起(翻拍自《泉州侨界名人录》)
言传身教 薪火相传播撒大爱
一直以来,郑声党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经常教育他们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国与家乡,有能力要尽力回报社会,为此,他时常携子女回家乡住一段时间,让孩子们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让孩子们对故土有更深的感情。如今,郑声党的子女也秉承家风,薪火相传,继承与发扬着父辈精神,不断追寻父辈的足迹,为造福家乡倾力而为。
不仅如此,郑声党先生的爱国爱乡精神,同样也在其故乡一代代的年轻学子中传承着。“爱祖国天生自然,为教育不分彼此”,现今,来到石狮市第三中学附小的门口,便能看到郑声党先生题写的这副醒目对联,而踏入校园之中,还能看到与其有关的纪念浮雕、功勋碑,走进课堂,还能听一堂有关郑声党的校本课程。不仅如此,该校还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外学习郑声党事迹,带领学生参观郑声党纪念堂,听带队教师讲述郑声党的故事。在郑声党先生的老家郑厝村,近日还新建了一间“爱国侨领郑声党事迹展馆”,将其与当地的城乡少年宫、课后服务站等关心下一代的活动载体连为一体,为本地广大青少年提供了爱国爱乡的教育基地,让一代代青少年能以侨领为榜样,向前辈学习,争做一名对社会、对家乡有用之才。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