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韩琦为何不将“昼锦堂”建在泉州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11-17

韩琦画像

核心提示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欧阳修为魏国公韩琦所写的这篇《相州昼锦堂记》,名垂千古。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韩琦在自己年过六旬的情况下,在故乡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建了那座古朴幽雅的“昼锦堂”园林,“昼锦”意指富贵而归故乡。然,韩琦虽为相州籍,但其出生地却是在泉州。未能在泉州也建“昼锦堂”,何尝不是历史的一种遗憾。

古桥碑立于德济庵之内

惠安德济寺

在惠安县北门外泗洲山麓有座远近闻名的德济庵(今名“德济寺”),其距科山寺不过4公里路程,距惠邑一片瓦寺也就7公里左右。德济庵是千年古寺,据说它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昔日规模宏大,有前后三殿、拜亭、回廊、禅房、制药司、织做司舍等建筑群。鼎盛之时,庵姑达99人之众,以垦荒造田、采草制药、织布维生。德济庵地域现属惠安辋川镇玉围村、京山村、居仁村的共辖之区。

德济寺千年古井

德济庵内尚存有古井、石柱、藏药穴及石轮等文物古迹。特别是那口造于唐代的古井,井口直径1.1米,井底直径1.6米,井深10.5米,井壁及井底全部由青砖砌筑,呈工字形排列。井口用铁盖封住,上覆杂草苔藓,井外无井垣。该井是2007年考古专家在清理德济庵遗址时才发现的。今其外围又筑有一圈墙墉予以保护,仅遗一入口可供路人凑近观察古井。此唐井在泉州较为少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如今该井已被列为“惠安县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原址保护。

原立于德济庵前的巨济桥碑

德济寺出土的古建筑构件

庵内大雄宝殿右侧的景观池中还保存着一方桥碑,碑体花岗岩材质,长约1.5米,正中刻有“巨济桥”三个大字,启首镌有“有宋大丞相韩魏公造”,碑尾则镌“大清雍正八年里人陈元椿修”字样。这“大丞相韩魏公”即指北宋魏国公韩琦,但韩琦为何会在这庵寺附近建桥呢?《惠安县志》里的“巨济桥”条目载:“出县城四里许为泗洲山,山之麓有尼庵,不知建于何代。父老传为宋韩魏公琦状元及第,将回泉州省亲,傍晚至泗洲,暴雨水涨阻行,西望茂林中隐隐有宅舍,沿溪行径折而上则德济尼庵也,信宿一宵而去;或曰公生母避嫡夫人难在此,至是母子相见,今亦不可考。后公登显宦,造巨济桥,桥与庵门相对,或寓报德微意亦未可知。碑刻有‘宋大丞相韩魏公’今存。”巨济桥而今早已无存,不过这方桥碑却极可能是韩琦曾拜见生母的历史证物。固然,乡人所传未必是信史,譬如韩琦考中进士那次实为榜眼,并非状元。但这韩琦认母之事,却有诸多线索绑定,不容人不信。

太守与民女的爱情故事

韩琦出身相州(今河南安阳)世宦之家。相州韩氏家族原籍在深州博野(今河北保定),唐末,韩氏家族四代都是成德节度使王氏的幕僚,直到韩琦的祖父韩构这代人时才迁居相州。入宋后,韩构曾任北宋太子中允(掌礼仪的官员),后出知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卒于治所。

韩琦的父亲韩国华天资聪颖,20岁便登进士第。据《福建通志·名宦·泉州府》载,韩国华“字光弼,安阳人,魏忠献公琦之父也。太平兴国初进士,景德中以太常少卿出知泉州。生琦于官舍后。”出仕后,韩国华先后担任过大理评事、右善赞大夫、彰德军节度判官、著作佐郎、监察御史、右谏议大夫等职。景德四年(1007年),又以太常少卿身份出知泉州,此时的他可谓仕途通达、春风得意。也就在这一年,他遇到了足令其家族命运改变的晋江女子——蔡莲理,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连理”。

对于莲理的身世,明弘治年间的学究陈春播有一篇《补记》曰:“蔡莲理,北宋泉郡太守韩国华爱妾,今(晋江)十一都南塘人氏。父蔡植松,母郑氏(素)芬娘……莲理生韩琦,千古传闻,无须赘述。然韩夫人妒忌,莲理被迫出家为尼,忧郁成疾,英年早逝。”此文收录于《南塘历史人物传》中。当时的晋江“十一都南塘”,就是现在的晋江市东石镇张塘村。之所以“莲理”被当作“连理”,可能是民间语误造成的。

韩国华与连理的爱情故事在泉州民间流播很广:泉州知州韩国华一日上街,路遇恶棍调戏落难女子连理,遂英雄救美,并收容该女子于府中。两人渐生情愫,终于擦出爱情火花。不久,连理怀上孩子,而这个孩子即是后来的韩琦。连理初入韩府时,只是婢女的身份,后韩国华与之投缘,打算将其纳为妾。在当时,男人有三房四妾是很平常的事。怎奈韩国华的原配夫人醋性极重,容不下连理。趁韩国华入京述职之机,她蛮横地将已有身孕的连理逐出了家门。

福医二院门口立有“韩琦出生地”碑

韩琦诞生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关于“连理生韩琦”历来有两说:一说连理流落街头,在一座庙旁的大石上诞下韩琦。其石后来呈血红之色,被唤作“生韩石”。后人在韩琦出生地建了一座“生韩宫”,宫门额上的石匾刻有“生韩古地”四字,并且将宫旁一条巷命名为“连理巷”。“生韩宫”旧址现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院舍,“连理巷”同样也消失了,不过在二院门口仍立有一块“韩琦出生地”碑记;另有一说是韩琦诞于泉州郡舍,连理在生下韩琦后,才被韩夫人赶出门。后人以韩琦谥“忠献”,便将郡舍堂名称为“忠献堂”。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曾为“忠献堂”赋诗三首,其中一首即称:“相出相州生此州,巍巍勋业出伊周。后人莫要轻更改,别有堂名胜此不(通‘否’)?”诗句明确点出韩琦生于泉州。王十朋与韩琦相距百年左右,如无实凭,焉敢如此一说。

在宋元南戏、泉州梨园戏中均有描绘韩国华与连理爱情故事的剧目,如《韩国华》《连理生韩琦》《攀枝花》等。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韩国华离开泉州,迁任右谏议大夫。归朝路上,经建州(今福建建瓯市)时病逝。当时韩琦年仅4岁,而后年幼的韩琦旋即被韩家人带至相州抚养。

多种版本的“庵堂认母”

天圣五年(1027年),弱冠之年的韩琦举进士,殿试录为榜眼。当时宋朝门阀世家“结姻”盛行,也带动“榜下捉婿”习气大行其道。韩琦中榜当日,即被致仕的工部侍郎崔立“捉”个正着,崔立连哄带骗地将他请至家中,不久韩琦便成了崔家乘龙快婿。崔立出身鄢陵崔氏,而鄢陵崔氏又是清河崔氏的一支。清河崔氏自唐以来,“为衣冠甲族,与卢、李、郑数家相为婚姻,它族不得预”。能与崔氏结亲,韩琦就等同于有了跨进“豪门”的入场券了。这在当时是令世人眼热的“佳谈美事”。

传说七里庵是韩琦认母之处

在韩琦登科之年,韩家的老奴(一说为老管家)也不忍再瞒着他了,遂将其生母的实情相告。这才有了韩琦回泉“庵堂认母”的故事。这个庵堂具体指哪,却是众说纷纭:一说是在七里庵,该庵旧称鲫鲤庵、绩里庵,位于泉州市东门外烟墩山。据《山川寺庵考》等资料称,韩琦之母连理在此庵出家;一说是在惠安德济庵,亦称连理出家于此;另有说法是在马甲通往福州的古道上的白云庵,又或是在晋江东石坑园凤山溥济禅寺等。但亦有说若连理出家为尼,那徘徊于数座庵寺修行也不无可能。但不管在哪,韩琦金榜题名后返泉与生母相认,却是较为一致的观点。

不过此时的韩琦已成门阀世家中的一员了。门阀对于“庶出”的偏见极深,这也导致韩琦不可能大张旗鼓地认母,而只能低调“寻亲”。这反馈到民间传说或戏文上时,则变成韩琦要么夜里庵堂认母,要么雷雨夜认亲,总有一丝“难以见光”的感觉。

家族联姻巩固政治地位

景祐年间(1034—1038年),韩琦还曾告假至晋江南塘祭奠已故外祖父母。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后来为记录这一史实,特于南塘乡立韩魏公之旗杆,迄今当地仍保存有旗杆夹遗石。不过,这也是韩琦最后一次来泉州了。

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韩琦先是从监丞一职,一路升迁至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又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时称“韩范”,名重一时。在韩琦任职过的扬州、定州、并州、相州等地,后来都有百姓为其立的祠庙,河北大名府还为他立了生祠,可见其善政惠及地方与百姓。嘉祐元年(1056年),韩琦被召还为三司使,后拜枢密使。嘉祐三年(1058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韩琦“为相十载、赞辅三朝”,说一句对宋朝勋业赫赫,实不为过。正如《韩魏公集》所言,韩琦“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

随着政治地位的不断攀升,韩琦更加注重打造氏族门第的“含金量”。韩琦生有六子:长子韩忠彦在徽宗朝任宰相,其妻出自宰相吕夷简家族;次子韩正彦(一说是端彦)娶了宰相王曾的孙女;三子良彦,早逝;四子韩纯彦也中进士,妻子是知枢密院事孙固的女儿;五子韩粹彦恩荫出身,娶资政殿学士陈荐之女。韩氏家族联姻遍及整个北宋宰执群体,而这背后的“操盘手”便是韩琦。更令人震惊的是,韩琦的幼子韩嘉彦还成了宋神宗第三女齐国公主的夫婿,拜驸马都尉。至此,韩家成了标准的皇亲国戚。而韩琦也更不可能提及其生母之事。

“昼锦堂”背后的遗憾

至和元年(1054年),韩琦因病自请出知相州,借机静养。在此期间,他在州衙内修建了“昼锦堂”,堂后为忘机楼,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后为书楼和康乐园。这座雄伟秀丽、古朴幽雅的庭院是当时全国四大园林之一。《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的记载。韩琦将这庭院取名“昼锦堂”,正有富贵而归故乡之意。韩琦还请欧阳修为昼锦堂撰写记文,又请书法家蔡襄书丹,请龙图阁学士邵必篆额,并于治平二年(1065年)勒石刻碑。《昼锦堂记》碑也因欧阳修、蔡襄、邵必合力制作而称“三绝碑”,名满天下。

不过,韩琦却没在自己的生身之地泉州也建“昼锦堂”,其理由亦可想而知。对于政治权力与门阀显贵的渴望,终究还是盖过了对于生身地的眷念。

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德济庵古井。有意思的是,古人造井时,多半会在井外垒一圈井垣来护住水井,而这井垣最早就被叫作“韩”。德济庵古井无垣,也就是无“韩”。究竟是唐代建时就没有,还是后世有意将其拆掉了呢?是巧合,抑或另有深意?这恐怕永远是个无解之谜了。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