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恺:字克谐,号抑斋,明代惠安人。官至兵部车驾司郎中、湖广按察司副使,操行端严、兼通谋略,在广东番禺留下“却金美谈”。后参与筑建惠安城,并上阵御寇。大学士李廷机赞其“当官不能俯眉承睫,事关利病直往敢任”。
乡贤祠里的李恺画像
核心提示
在历史上的《惠安县志》里,李恺被列入“乡贤”的篇章。所谓乡贤,“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传于世者”,即为本地有道德文章传世的贤士。谈及历史上对惠安做出重大贡献的“乡贤”,李恺绝对是可圈可点的重量级人物。他一生“操行端严,兼通谋略”,历任番禺知县、吏部主事、兵部车驾司郎中、湖广按察司副使等职,平生事业可概括为“却金”“筑城”“御倭”等,时人朱一龙誉之“慷慨有大节,才不尽用,居桑梓而能立功后世”,确为公允之论。
李恺李慎乡贤祠
李恺李慎乡贤祠外景
番禺善政
却金流芳
李恺,字克谐,号抑斋,后世多尊称其“抑斋先生”。李恺与其胞弟李慎在幼年时就展现出聪颖过人的天资,“过目辄成诵,解声律,善属对,为文沛若悬河”,启蒙老师对他俩寄予厚望,将他们视为“双魁儿”。果然,嘉靖戊子年(1528年),李恺高中福建乡试第二名,四年后,中壬辰科进士。其胞弟李慎也于嘉靖庚戌科中进士。李氏一门同胞兄弟双双中进士,于惠安城中立“同胞经魁”坊(今“科第联芳”坊),传为佳话。
李恺中进士后,被选拔任命为嘉善县令,因祖母逝世,他在家居丧而未到任。后派任广东番禺知县,在任上,他凭借自己的才干快速决断案件,遇到百姓有争讼之事,并不以官府的威严折服人,而是听任百姓自行和解,体现了其“宽仁治民”的为政之道。在遇到灾荒之年,李恺主动作为,为灾民提供救助,请求上级开粮仓赈济百姓,因此,在凶年荒岁,却没有使百姓受到大的灾害。公务之余,李恺为番禺诸生们谈经课艺,在他的扶持下,当地的士风日渐兴盛,在嘉靖丁酉年(1537年)科举成就达到一个高峰。在众多的番禺生员中有一个来自官塘村的学生林咸,他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高中广东乡试第十九名举人。因缘际会,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林咸出任李恺的家乡惠安县令,在两年后的倭寇攻打惠安城战役中,林咸与李恺并肩指挥作战,书写了一段慷慨壮烈的抗倭历史。而当年林咸想必也是李恺在番禺兴学举措中的千百受益者之一。
上司考察了李恺在番禺的政绩后,认为他廉洁且富有才干,委任他负责东莞的对外贸易税收。当时东莞是海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外国商船云集,对外贸易兴盛,因此这里掌管税收的官员往往借机贪墨,控制交易商品,贪婪者侵吞财物,政以贿成。李恺到任后,雷厉风行地革除一切陋规,听任外商自报其数而检验,没有额外索取税收。但外商如有隐瞒欺诈的,则将其绳之以法。此举免除了外商们被贪官污吏的盘剥,受到他们的极大拥戴,“委制苗税,安静不湼,苗酋欢呼”,外商们筹集千金为寿,准备“报答”李恺,却被他严词拒绝。于是外商们推举首领柰治鸦拜访藩司,集资在番禺县城中为李恺树立碑坊以表彰他的廉洁自守的高风,时人进士王希文为撰“却金流芳记”、广东监察御史姚虞作“却金亭碑记”以纪其事。400多年后,“却金亭”至今仍完好屹立于广州市番禺区中心,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李恺立的“天官大夫”匾额
筑城御寇
著功桑梓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遭遇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倭患。据统计,从嘉靖中叶到隆庆年间,前后20余年间,中国东南沿海数十万人被倭寇所杀,数十座城市被攻克,尤其以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为甚,遭受了极为惨重的倭祸。而福建长乐、福清、惠安三县地处滨海,是倭寇进犯的前沿城市。有鉴于此,福建巡抚王忬召集官吏商议筑城以卫民。然而,惠安绅士们虽认为筑城是有必要的,但是却以惠安“土瘠民惫”,各方面力量都逊于福清、长乐,对建城持消极态度。而官员们则认为时下太平无事,不宜以筑城来增加负担,扰乱民心。此时,已经提前致仕回乡的李恺深知其中利害,展现出其卓识远见,极力赞成王忬的建议,并且“慨然以身当其役”,身先表率捐出自己靠近城郭的良田,有力地支持了建城工程。佥事汪洎和惠安知县俞文进邀请李恺主持督建城池工程,史载李恺“昼夜行视,时出私财以犒”。在李恺的躬亲指挥下,惠安终于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建成了周长986丈的防御城墙,结束了无城的历史。城池建成之日,李恺欣慰地叹道,筑城这项工程耗时六七个月,“树旷古希奇之烈,遗我子孙逸居之利!”惠安城的建成,李恺之功可垂千秋。不出李恺所料,这座新城很快就在四年之后的抗倭战争中发挥了其重要的军事功能。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大举侵犯浙江台州、温州和福建的福州、兴化、泉州等府县,登陆焚杀劫掠。在劫掠福清、莆田等地后,一支千余人的倭寇贼兵长驱而下,直指惠安城。此时惠安城中居民不满千家,城池新创,而且没有戍兵,惠安县令林咸已卸任,继任者孙某(泉州府节推)闻知倭寇将至,认为惠安城难以守住,借故避居泉州。一县无主,城内百姓人心惶惶“恸声震天”。
乡贤祠壁上的“筑城御寇”概括李恺功绩
倭寇即将兵临城下,孤城无援,已岌岌将危。此时,致仕官员李恺挺身而出,与绅士张宇、康惟心等人哭请林咸出面御倭。他们焚香祝天,与之盟誓。李恺对林咸说:“一县生灵,愿使君作主。恺虽休废,敢为士卒先。苟有携心,如妻子何!”于是,卸任知县林咸临危受命,奋身视事,与李恺等人在各个城门设置守卫,日夜派人巡哨。同时对城墙薄弱环节进行加固堵塞,惠安民心才稍稍安定。
四月二十六日,一路乘胜劫掠的倭寇抵达惠安城下,从北门攻城。倭寇善于使用鸟铳(火枪),守城军民未经战阵,甚至不知鸟铳为何物,一下被打倒八九个人。倭寇射发的三箭从李恺的耳边掠过,李恺的仆从李玉凤中箭倒地,李恺仍不为所动,镇定指挥。倭寇在鸟铳的掩护下,用软梯勾着城头往上爬,守城军民挥动耙头奋力砍杀,使敌寇落梯摔死。在战火硝烟中,林咸手执钢刀,在城头督战,李恺对有功的士兵授以奖赏,由于赏罚分明,军民用命,连续三四次击退爬上城墙的敌人。战斗激烈,双方伤亡惨重。林咸含泪对李恺说,他决心与惠城共存亡,万一城破,就跳城而死。幸而傍晚援兵来到,倭寇气焰有所收敛,但仍攻城不止。二十七日凌晨,林咸、李恺筹集一千二百两白银用以离间倭寇,以“反间释攻”计,与倭寇谈判,从而争取时间等待援兵调整防务,铲除内奸。敌寇要白银二万两,因满足不了贪欲,更加猛烈进攻。幸有盛巡道派来李凤等四十名统兵援助守城。二十八日,倭寇用吕公车攻城,林咸令人制敌棚三座,外裹絮被内藏兵器,有效地抵挡敌寇的攻势。在这五昼夜交战中,“贼死者百余人”(一说杀敌七十余人),守城的惠安军民亦付出了惨重伤亡。战斗后方,李恺的夫人吴氏亲自为守城军民做饭,杀猪牛为饭,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深深鼓舞了战斗在一线的军民们,更加奋勇杀敌。倭寇见久攻不下,城外援兵集合将至,无可奈何叹道:“攻福清一铳三毙,而陷一城。惠真劲敌,前者死亡后者继,去福清远矣!”遂于三十日遁去。
在这场保卫惠城的战斗中,林咸和李恺亲冒矢石,足不离城,斗篷徒步,往来指挥。林咸连续六天六夜没坐卧休息,眼睛红肿得厉害,李恺尤甚之。林咸、李恺等人这次成功守城抗倭,极大鼓舞了周边沿海地区军民抵抗倭寇的士气。李恺在《复王遵岩诸公叙林尹退倭守城状》中说:“使时无林尹,则城必不守;使尹无仆则城守必不固。何者?县失主令,主吏代者委去,非仆率众恸哭拥出林尹,则县官不尽力,民志不奋,其谁与守?”福建御史樊献科在《旌奖守城移文》中对李恺予以赞赏:“(李恺)其志可谓壮矣。又能毁家以完城,慷慨任事,勇为不顾,岂非古之男子之伟者哉!”劫后余生的惠安父老们眼见李恺面对强敌,不辞焦劳,轻生舍命,都感激地叹道:李公救了我们的命!
值得一提的是,淡泊名利的李恺并不以“抗倭卫城”的功劳自傲。直至第二年,福建御史樊献科才听闻李恺其事,迅速将事迹上奏朝廷,表彰他的功绩。而李恺写给樊献科的书信中“亦亟盛推县官(林咸),不自多”,更彰显其难能可贵的高风亮节。在李恺身后,惠安民众为感念李恺抗倭卫城的勋绩,在惠安北门外为其立“全城功德碑”,建“保障亭”以纪念。
李恺李慎兄弟“科第联芳”坊
慷慨大节
文追西京
综观李恺一生,虽然早年科场得意,但是他的仕宦生涯却只有短短十六年。与李恺同时代的人论及李恺的遭遇多有扼腕惋惜之感,乡人康朗更是发出了“若公者,使久其宦而究其用,则其建立卓荦,又何止却一敌,全一城已耶!”的感慨。嘉靖二十年(1541年),李恺的友人周天佐因为河南道监察御史杨爵申冤,触怒嘉靖皇帝,将周天佐杖笞于廷,毙于狱中。李恺与乡人为周天佐收敛埋葬后,悲愤而作《户部主事周迹山罪录》,名为“罪录”,实则为周天佐鸣不平,列举其义举,称赞其“忠耿由天,动定从容,死生不惑志云”。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恺见朝中严嵩等权臣当道,招权纳贿,朝政日非,又有人攻讦其“跅弛不羁”遂毅然去职还乡,在家乡的介山过上了“我有东山亩,飘飘自不群”的退隐生活。
李恺著有《介山诗文集》传世。史载李恺“文步西京,诗法渊明”,相国李廷机称其“所论著苍然有西京气骨,其称诗法彭泽,善古风,尤长四六”。其晚年在介山躬耕之余,作有一首《明志赋》,其中有句云:“山苍苍兮,水粼粼也,沮溺百亩兮,乐终身也。报贞志以顺受兮,何有于问津也!”泉港文史专家郭民富在编纂《李恺·介山集》一书中评之:观其一生,前半生豪迈,平步青云,端居庙堂之高,施展抱负,经文纬武;后半生超脱,躬耕垄亩,处江湖之远而惠及桑梓,德泽后世。一个兼具豪迈和超脱两种气质的人注定是一位“大气”的人,其生命历程注定是一部传奇!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