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宋代泉州男装亦时髦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11-10

服饰与人类的关系至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它被赋予的精神内涵可谓深远。

宋元时期,泉州“织染为天下最”,泉州的缎、纱、罗等大量销往世界各地。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男人在时尚打扮方面走在潮流前面。

今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宋时泉州男性服饰,见识见识它们的独特之美。

来自泉州的甲胄制作匠人潘刚峰根据北宋泉籍著名军火家曾公亮所著《武经总要》记载制作的宋甲,甲胄也是男装的一种,伴随着战争出现,是冷兵器时代最主要的防护服饰。(采访者供图)

《清平乐》中王凯饰演的北宋皇帝赵祯的服饰是典型宋代男装打扮,双翅乌纱帽、襕衫,帝王的常服有赭黄、淡黄和红色三种,其他官员按照品级颜色区分。

宋代官员上朝时所穿的服饰,这套衣服的脖子上有一个白色的挂饰,叫“方心曲领”,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宋朝男士服饰规制严格

华夏民族服装体系中,男装与女装一样,都有它们的发展脉络。

经查阅史料,记者了解到,宋时有职位官衔的男人穿的官服,主要有两套。一套是公服,颜色按照品阶来划定,常见的有紫色、绯色、绿色和青色,其中青色是品阶最低的。以电视剧《清平乐》为例,剧中范仲淹的官服,从绿色到红色再到紫色。朝服颜色的变化,表示品级的升高。另一套是朝服,也就是上朝时所穿的服饰。绯色罗袍和裙,用戴冠、戴佩剑和锦绶来区分六品上下。这套衣服的脖子上有一个白色的挂饰,十分独特,它叫“方心曲领”。这种项饰由白罗制成,是宋代朝服的显著特点,体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服饰则以圆领袍衫为主,也叫“襕衫”。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穿着舒适且轻便。除祭祀、朝会之外,男子平常居家会友等,一般也都会穿襕衫。

当时,帝王的常服有赭黄、淡黄和红色三种,电视剧《清平乐》中,北宋皇帝赵祯几个颜色都有穿过。另外,剧里,赵祯所戴超长的帽翅特别引人注目。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称帝后十分勤政,为防止朝堂议事时大臣们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

宋代男性喜欢戴冠,工作时戴双翅乌纱帽,平时就不会了,毕竟那样与人的社交距离太远。通过《清平乐》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宋仁宗还是晏殊,他们生活中戴的帽子都和唐朝人差不多,叫“幞头”。幞头有很多种,像小垂的软脚幞头就是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代表。

晋江男装博物馆里的中山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用中山装与惠安女服饰相搭配。

蟳埔男装,一般为斜襟,为左衽衣,即右边的衣领压着左边。

蟳埔女服饰是右衽衣,左边的衣领压着右边的衣领,此款为对襟式。(采访者供图)

不同

宋时泉州男士服饰具有本土特色

据史料记载,宋朝赵氏皇族将部分宗室由中原迁徙到泉州,他们从中原地区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也带来罗、绫、绸、缎、纱、绢、绮等物品和织、绣、彩、绘、染色、印花等技术,配合泉州的东方第一大港地位,当时的泉州服饰成为各地的一个风向标。

泉州有句俗语,叫“卜食着食菠伦,卜穿着穿丝绸”,意为“吃就要吃菠菜,穿就要穿绸裙”。这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

宋元时期泉州的“刺桐缎”闻名于世,金苍绣甚或衮绣铺、文锦铺等地名,都可见当时泉州人对丝质衣物的崇尚。

当然,丝质衣物更多是为贵族所穿,至于一般百姓的男士服装,则远远没有那么精致华丽。它们以耐用、轻便,利于劳作为首要。这种服饰大多衣襟敞开、下摆开衩。穿着时可挽起袖子、系着腰带、打着绑腿;衣服的颜色也不多,以黑、白两种颜色为主,这在《清明上河图》这类留存的画作中可以看得出来。

汉服圈主流是汉、唐、宋、明四制。汉男装以上衣和下衣相连成一体的深衣为主,又分曲裾和直裾。两者区别是直裾的系带部分在前面,不需要绕很多圈,而曲裾需要绕很多圈。上图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曲裾袍。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身着深衣的男俑,男装汉承秦制。

一套完整的盛唐男装常服:圆领袍靴腰带幞头。幞由头巾发展而来,汉代把奴仆称为“苍头”,意思是头上包着青色头巾的人,后也称“乌纱”。

明朝男子穿圆领长袖长袍,腰间会系腰带,戴四角方正的乌纱帽,服装襟上会有纽扣,代替了千年以来使用的带结,是明朝服装的突破口。用胸背上缝的一块补子表示品级,文官绣禽,武将绘兽,取“衣冠禽兽”之意,原是一个褒义词,后来语义发生变化。

历史悠久的蟳埔女、惠安女服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泉州极富民俗特色的服装。虽然男装极少被提及,但其实也一样极富地方特色。

“大裾衫、盖腹肚、头簪花、阔腿裤是一套传统的蟳埔女服饰标配,男装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黄晨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泽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蟳埔女服饰传习所”里,也保存有蟳埔男装。他说,大裾衫分为斜襟和对襟两款,男子的大裾衫一般为斜襟。若左边的衣领压着右边的衣领,就是所谓的“右衽”,蟳埔女服饰上身就是右衽衣。而男装则相反,是为左衽衣,即右边的衣领压着左边。

“我们的衣襟设计仍然保留着男左女右的传统,斜襟大裾衫比较合体,衣长达到臀围附近,立领,七分宽袖。至于阔腿裤,则会比女士的更宽。”

这样的服饰蓝色、黑色皆有,同样还有当地特色的“薯莨色”。它们因用薯莨挤压出来的液体将布料浸染而得名,是为赤褐色,也可称为咖啡色。

黄晨说,在蟳埔,现在基本已经不做蟳埔男装了。“人们对其知之甚少,也少有人穿了。”

一直从事惠安女服饰的设计及推广工作的蒋碧红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留存最早的惠安女服饰大概是清朝末年的,男装有记录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山装,颜色以藏蓝色、灰色为主。”

晋江男装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纳纱五彩吉服袍

晋江男装博物馆收藏的青紫缎绣彩云金龙纹吉服袍马蹄袖,袖口形似马蹄,以便射箭,初见于明代,清时普及。

近日,泉州男装品牌在安平桥上举行的男装大秀。

传承

融合本地元素推陈出新

10月26日,一场当代泉州男装大秀在古老的安平桥上演。服装秀以世遗为媒,上演了一场承古融今、别开生面的“天桥风云”。

而在今年9月份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另外一个泉州男装品牌引入非遗应用场景,连接过去和现在。

“用服饰文化挖掘在地文化,一直都是我们在做的事情。现在年轻人在服装选择上包容性更强,无论是大街小巷上的汉服男装,还是具有非遗特色的时装,他们都喜欢混搭和变通。”蒋碧红说,她要做的就是既能传承“古代”,又能走进“现代”。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