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记着初心 记着坚守 记着作为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11-08

“杜苏芮”登陆第二天,记者陈灵(右)与许小程(左)深入重灾区南安洪濑镇区采访抗灾抢险。

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一个对我们来说不放假的节日。坚守在每一个新闻现场,记录下真相,串联起情感,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泉州故事。即使是在自己过节的这天,做好新闻、当好记者,也还是我们表达庆祝的唯一方式。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城市社区,不管是城建一线还是会议现场,哪里有新闻哪里就会有记者的身影,我们以时代观察者、记录者、参与者的身份始终坚守在新闻的第一线。

对于每一个记者来说,记录下的文字也许会永生难忘,因为每一笔都是触手可及的温度。今天,我们留一个版给自己,将镜头从采访对象转向我们自己,向自己致敬,致敬我们的职业信仰,致敬我们的职业精神,致敬我们的职业勇气。

晋江2023年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决赛现场,记者许雅玲(左一)在晋江足球公园边观赛边写稿 。(何美娇 摄)

弘扬主旋律 唱响新时代

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我们一直奔走在路上,战斗在一线。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服务泉州等方面,深入开展主流宣传,展现主流媒体担当。

10月21日晚,晋江2023年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拉开序幕。时隔4年,这项足球巅峰盛会重启“晋江时间”。

在晋江足球公园采访世界级赛事,记者许雅玲脑海中浮现的是从2017年底开始跟进报道晋江足球公园项目进展的时光。从项目开工,到初见雏形,再到完工开放,她和摄影记者多次深入现场,用文字、镜头见证该项目从效果图落地为实景图的全过程。而在过去几年间,她上百次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用近200篇报道记录了晋江30个体育场馆项目“拔节生长”,部分报道在网络发布后,获得了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及该组织官方账号的点赞。

在追寻新闻的路上,许雅玲和家乡一起成长着。身为晋江人,她深刻感受着家乡的日新月异。去年,在“晋江经验”总结提出20周年之际,她和同事4天里走了30多个采访点,在利郎文创园感受“晋江制造”如何插上“文化翅膀”,在信泰集团智能穿戴部学习如何使用手机语音控制自动充放气囊鞋,在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院实验室体会晋江打磨每一双鞋、每一件衣的“匠心”,并将思考付诸笔端,让全国读者对“晋江经验”的实践有了更加立体、全面的了解。

2021年7月25日,记者殷斯麒在福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见证泉州入列世界遗产的时刻。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2021年7月25日,记者殷斯麒在福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见证泉州入列世界遗产城市的时刻。她跟着“中国代表团”一起紧张、激动、呐喊——坐在旁边的申遗工作者、企业家代表高唱《爱拼才会赢》,专家组那一双双紧握的手和百感交集的眼光,泉州人民的欢呼声铺天盖地。这也是她人生中刻骨铭心的六分钟,无数聚光灯对准一座城市,这一历史性的高光时刻她在现场亲历与见证,并发回了《仅仅6分钟,泉州申遗获一致通过》等数篇报道。

因为无数次参与和书写这座城市的重大事件,所以更有热情和深情。殷斯麒从2018年开始,主笔采写了《古城瞭望》《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等栏目系列报道,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 留人留形留乡愁”的保护发展理念,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近200篇、累计40个版的系列报道进一步提升古城影响力,让泉州城市文化品牌愈发深入人心。

因为“资深”,殷斯麒成为官方授予的海丝泉州推荐官、世遗泉州推荐官。她除了将笔端聚焦海丝泉州,也时常用镜头把泉州的人文风情、美食美景、历史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作为一名新泉州人,她通过沉浸式观察与感受,全方位、多渠道助力泉州打造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

记者吴宗宝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

书写榜样事迹,唱响奋进凯歌。

“敢为人先、爱拼会赢”是泉州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年,泉州在全市选树一批“担当者”,激励党员干部在大拼经济、大抓发展中,持续掀起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热潮。作为“担当者”宣传员,记者吴宗宝见证了108名来自各个行业“担当者”的奋斗故事。这一年,他走进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心声,捕捉最精彩的奋斗片段。

见证榜样,也要传播榜样。“担当者”刊发后,吴宗宝及时与新媒体对接推广,在23期“担当者”系列典型宣传中,泉州通APP的链接均达“10万+”阅读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同时,配合市委组织部策划出版《担当者》书籍,把榜样的力量传播到街头巷尾,传递至读者手中。作为党员,他也努力向“担当者”看齐,用大兴调查研究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让新闻作品“有温度”“接地气”。

疫情期间,记者吴志明(中)和林志安(左)深入一线采访。

百姓有所呼 记者有所应

脚下有泥,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在场。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只有时刻担当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才能真正架起党和人民的新闻连心桥。

去年8月份,记者王丽虹接到线索:鲤城区池峰路幸福电商城小区新老物业交接不畅,新物业想入驻,老物业不肯走,双方在数月内多次发生冲突,对业主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她当即赶往现场,采访业主、新老物业、街道社区、住建部门,还原事情经过。报道见报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住建部门责令老物业限期撤离小区。记者在采访及报道后,也多次与新老物业沟通,起到了“润滑剂”的效果。最终,老物业同意与新物业交接,撤出小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成为高频热词,在报告中出现百余次。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该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以“脚力”贴近群众,以“笔力”展示群众遭遇的生活痛点,有理有据展现事实,督促各部门积极作为,最终解决问题,让党报百姓情怀直抵人心。

只有离得足够近,才能感知得足够真。

去年12月初,记者廖培煌和苏勇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得知,惠安崇武的曾恨阿婆,这些年都在为解放军庙供奉的烈士们核实身份,全力为他们寻找“回家路”。解放军庙是曾阿婆为了纪念当年营救她的解放军战士所建,是全国唯一一家供奉解放军烈士的寺庙,它并非封建迷信,而是饱含着深深的军民鱼水情。两人深受感动,马上介入采访曾阿婆和她的家人。报道刊发后,各大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纷纷转载。经过政府部门、部队和泉州晚报社的携手努力,陆续有烈士的故乡、亲属被找到,到今年年初,已经为6名英烈找到亲属。报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寻亲”,也让许多读者、网友从此了解到解放军庙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只有怀着真心,才能收获真情。

几年前,记者吴志明无意间听说黎明职业大学有名女生带着爸爸上学,职业敏感让他觉得这是一条好线索。他找到女孩与其父亲的租住处,现场观察,详细了解,得知女生王琳芳父母离异,瘫痪的父亲无人照料,品学兼优的她无奈之下一度想要辍学。在老师同学的极力劝说下,她最终做出决定:将父亲从宁德带到泉州,边学习边打工边照料父亲,为了多挣点钱,她最多时一周兼了三份工。报道见报后,社会各界深受感动,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老中医上门为她的父亲义诊,已毕业的学长帮她介绍兼职,学校则拟出了详细的帮扶方案,丰泽区民政局也特事特办进行临时救助。此后,记者持续关注,让社会各界的真情实意切实融入这对父女的学习生活中。

台风“杜苏芮”令城市满目疮痍,追风记者张晓明用手机镜头记录。

追最强的风 打最硬的仗

危难见本色,脚下即战场;灾情面前,更显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7月28日9时55分,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晋江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为有历史记录以来登陆泉州的最强台风。

风雨在哪里,媒体人就在哪里。

“现在台风路径很清晰,直奔晋江,立即出发!”当天8时许,记者张晓明和吴嘉晓作为第一组追风记者从报社出发。刚驶入丰海路,就遇到了大段积水路面。“过,看起来还不深。”司机谢佳源有着10多年的“追风”经验,涉水行驶已是驾轻就熟的事。可是,当时的我们还不知道,后面的“追风”路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

8时30分,沿海大通道两侧的行道树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车子不得不拐来拐去,转得人犯晕。一路风雨交加,记者打开一点车窗拍照,雨水立即狂灌进车内。临近9时,前往目的地的路都出现了严重积水,车子一再调头、改道,眼看台风越来越近,大家都焦急了起来。

好在,第二组记者苏凯芳和张九强也出发了,他们选择经晋江世纪大道往金井镇赶去。行至晋江万达广场路段,同样遇到严重积水路段,多部涉水通过的车辆泡在水中无法动弹。采访车调头拐入双龙路,经过一在建工地时,一个窗框突然从天而降,险些砸到采访车。一路狂风大作,电线杆成排倒下,采访车不断被飞舞的枝叶、杂物砸到。9时55分,几经波折,记者终于赶到晋江金井镇,第一时间在最前线对台风登陆信息进行了发布。10时30分,台风登陆点下起了大雨。记者顶着风雨往回走,一路采访记录沿线的抢险救灾工作。

台风登陆的第二天,受暴雨影响,南安洪濑镇区大面积被淹,多人被困,记者陈灵、许小程、陈英杰随即奔赴灾区采访。去往灾区的道路因积水、滑坡、塌方等原因阻断,记者只得跟随荒野召唤救援队的越野车,克服重重困难才到达洪濑镇区。

当天14时40分,记者跟随蓝天救援队的皮筏艇深入受灾最严重的区域,直击救援队员抢险救援一线场景。其间,陈英杰拍摄记录到同艇救援队员陈元生的最后一面。当晚,陈元生因劳累过度不幸牺牲。与英雄同艇,成为记者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这只是我们闻风而动的一幕缩影。去风雨最大的地方,去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去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台风登陆前,泉州晚报社记者全体动员、分头出击、奔赴一线,克服重重困难,第一时间发回了大量有现场感的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30日21时,泉州晚报社旗下新媒体矩阵共编发防抗台风“杜苏芮”主题稿件约3700篇,总阅读量2.12亿人次。其中,发布相关主题视频近700条,总播放量逾1.41亿次,点赞数150万+;泉州网、泉州通客户端和泉州晚报社各媒体抖音、快手、视频号开设视频直播,总观看人数超3600万。

泉州“两会”期间,郑慧雅(左一)和同事组成泉州晚报社全媒体报道团队。

做出彩新闻 更打动人心

全媒体时代,如何让报道更打动人心?

防抗“杜苏芮”期间,泉州晚报社精心制作的《泉州,免惊》视频,既安抚了人心,又展现了泉州人不惧坎坷、乐观前行的精神,成为此次台风报道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很多人说“看哭了”,还有海外的泉州人发微信来问配乐是什么歌曲。

该视频文案来自泉州晚报社新媒体小编郑慧雅,当晚,她接到了以“台风过境后的泉州”为主题的视频编辑任务。经过思考,确定了以温情、正能量的方式呈现。正好她收藏了一首十分温暖亲切的闽南语歌曲,不仅是适合的背景音乐,而且给了她绝佳的灵感。于是她以《泉州,免惊》为主题,搭配“见字如面”的书信体文案,剪辑制作了视频。发布后,这个视频转发10万+,阅读量超350万,评论有4600多条,很多市民读者在相互加油打气的同时,也为泉州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点赞。

锤炼“脚力”,才能在浏览海量信息时有所收获;锤炼“眼力”,才能辨别真伪,“看得准”“看得深”;锤炼“脑力”,才能契合新媒体传播规律,满足受众需求;锤炼“笔力”,才能创作出打动读者的文案——无论媒体如何转型发展,增强“四力”始终是我们坚持努力的方向。从文字记者到报纸编辑,再到微信编辑及如今的视频小编,从业10年,郑慧雅亲历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深刻地体会到要成为融媒体时代一名合格的新媒体编辑,需要用心践行“四力”,锤炼过硬本领。

以台风“杜苏芮”登陆泉州报道为例,当天她从凌晨4点多开始密切关注台风动态,进出各个微信群、爆料群,核实选取最具冲击力、最受关注的台风画面,而后厘清思路,创作视频,经审核后第一时间发布。“杜苏芮”9点55分登陆,10点06分泉州晚报社新媒体团队即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发布相关视频。超快的发布速度、精准的内容编辑,让泉州晚报社在抖音、视频号发布的同题视频播放量均破千万。

走进郑慧雅所在的新媒体编辑室里,做海报、制视频、编发新媒体产品的小编们忙得不可开交。遇到有重大活动时,他们更是要适应全媒体时代无时空限制的特点,开启“白加黑、5+2”模式,选图片、做视频,及时把泉州的声音传递出去。他们也变成了从用笔杆子尽数善恶冷暖到“长枪大炮”直击新闻现场,从纸笔走天下的新闻记录者到拍得了照片、剪得了视频、写得了段子、玩得了直播的全能新闻人。

编后语

纸上波澜,笔底春秋,我们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记录是力量,更是一份责任;书写时代的铿锵跫音,也必将得到历史的壮丽回响。

记者之路漫漫,我辈仍将勉力前行。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