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泉州学者曾分析考证:郑和大号宝船长度约70米,而非140多米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2-08-01

郑和宝船尺度“悬案”有望解开?

泉州学者曾分析考证:郑和大号宝船长度约70米,而非140多米

二千料海船模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据南京静海寺残碑记载,郑和船队曾配备大型船只“二千料海船”。)

郑和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大号宝船的尺度,却是国内外学术界一大“悬案”。

日前,国内研究郑和的专家赵志刚提出“新解”:《明史·郑和传》记载的“一丈”并非我们熟悉的3.33米,而是约1.7米,“郑和大号宝船的长度约70米。”无独有偶。

2018年,泉州海交馆文博副研究馆员胡晓伟就曾在国家级期刊《海交史研究》上发表论文提出,通过分析泉州东西塔所用度量单位“丈”,有必要以新角度看待郑和宝船所用度量单位“丈”,他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认为“一丈”约等于1.6米,据此换算,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为70.4米、宽“十八丈”为28.8米。郑和大号宝船“悬案”,是否有望就此解开?

【悬案未决】

宝船尺度争论不断

国内外学术界分三派

1405年7月11日,明朝皇帝朱棣颁下诏书,让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大航海序幕由此开启。据记载,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海规模之大,船只及人数之多,足迹之广,堪称世界帆船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在航海史上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关于郑和宝船的尺度,在国内外史学界、造船界却争论不断。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若按照今天的计量标准换算,郑和大号宝船长为146米、宽为59米,堪比足球场大小。

“是否出现过如此巨型的木帆船,一直是郑和下西洋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泉州海交馆文博副研究馆员胡晓伟介绍,郑和宝船尺度的研究,自1904年梁启超先生首倡,1947年管劲丞先生提出质疑,由此引发的争议旷日持久,至今聚讼难解。

目前,宝船的研究结果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维护派,相信文献史料记载的正确性,推论郑和大号宝船长度在100米以上,但对其木结构与工艺难以说清;一种是质疑派,认为以造船业而论,明初不可能造出长度在100米以上的宝船,但对其大尺度又难以从史籍给予绝对否定;第三种,有的认为郑和宝船“即2000料船”,有的认为宝船系由四艘二千料组合而成的“连舫”(即并数船而成的大船),有的认为宝船尺度的记载很可能是后人的附会……

【学者研究】

以泉州东西塔为例

重新解读古代计量单位

郑和大号宝船究竟有多大?受各方争论的启发,胡晓伟认为,宝船尺度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度量单位“丈”的解读。带着“古代‘一丈’在今天究竟是多少米?”这一疑问,他分析泉州东、西塔二塔尺度时发现,“若以通常所知的宋,或者明、清的营造尺度去解读,会与石塔实际尺度相差甚远”。

缘何有此结论?胡晓伟在其论文《郑和宝船尺度新考——从泉州东西塔的尺度谈起》中介绍,史料记载东塔高19.35丈、西塔高17.8丈,实际测量通高东塔48.27米、西塔45.06米,由此可算出:东塔1丈约等于2.49米,西塔1丈约等于2.53米。综上,泉州东、西二塔所用度量单位“丈”,1丈约等于2.50米,与宋、元、明采用之天文尺(1尺=24.5厘米)基本吻合。

胡晓伟说,但通常所知的宋代或者明代、清代日常用尺(营造尺),即宋1丈=3.12米,明1丈=3.20米,清1丈=3.20米,“若以通常所知的宋或者明、清的营造尺度去解读,会与实际尺度相差甚远。同样的道理,郑和宝船的尺度,倘若就以明代的营造尺度去解读,看似合理,可能造成误读。”

另外,胡晓伟还将郑和宝船与明万历中荷兰人木帆船、红夷大炮的尺度进行比较研究,推导出三者所用度量单位1“丈”约等于1.6米。据此换算,郑和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为70.4米、宽“十八丈”为28.8米。“这样的尺度是比较可信的。”胡晓伟说,郑和宝船长70.4米、宽28.8米,在六百年前已属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比明朝中后期最大“册封舟”体量更大(长二十丈,宽六丈),其长、宽是明万历时期荷兰人来东方的木帆船的1.5倍和3倍之多(中国船史专家辛元欧曾研究过,荷兰东印度公司来东方的远洋海船大型“匹那斯”长约45米)。此外,中国造船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杨槱先生曾指出,纵观世界造船史,古代木帆船长度多不超出100米,排水量不超过4000吨;国外学者查尔斯·E·吉布森则认为木船不能大于300英尺(91.4米),若超过这一尺寸,木船在结构上不安全。

【侧面佐证】

南京船厂遗址出土舵杆

与宝船长度“对上了”

在研究郑和宝船与明万历中荷兰人木帆船、红夷大炮的尺度时,胡晓伟在推导计算出这三者的度量单位1“丈”约等于1.6米时,他也曾疑惑明代为何存在这一尺度。“这个有待度量衡史学者深入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宋朝至明朝,有一种表示深度或长度的量词——托,一托是成年人两手伸直的长度,1托约等于1.6米。”胡晓伟说道。

有意思的是,据《扬子晚报》报道,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专家赵志刚,在翻看《被误读的远行》(陈存仁著)一书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记录:“一次,我买到一部南洋方面出版的著作,名为《文心雕虫》,名为雕虫,大约是指雕虫小技之意,其实颇有意义,不可以小技目之。书中记载,明代的尺,仅等于近世的半尺。”

赵志刚看到这句话时,“只觉一语点醒梦中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他也认为,关于大号郑和宝船的尺寸争论了这么多年,没想到竟然是计量标准出了问题,“《明史·郑和传》记载的‘一丈’,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约等于3.33米,而是约等于1.7米!”

据此换算,郑和大号宝船的长度在70米左右,这也与南京宝船厂(创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系专为郑和下西洋出访各国所兴建的大型官办造船基地)遗址上发掘出土的多根长度在10米、11米长左右的舵杆“对上了”,“这个长度的舵杆,业界认为匹配的船只长度应在70米左右!”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林歆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