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典范之城——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12月7日,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主办、市文旅局协办的“勇当主力军、机关我先行”论坛第三期文旅专场成功举办。市直机关和驻泉省部属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干部近150人参加。
论坛邀请了市直相关部门5位党员同志,分别从文物保护、非遗保护传承、文化艺术发展、水下考古、文旅消费等五个方面,交流分享如何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特别是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典范之城,进一步推动泉州文旅事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本报对论坛中的精彩发言及相关小结进行摘登。
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加强文物保护 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既是泉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泉州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开端。接下来,应全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激发更为强劲的内生动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比如通过实行文物资源全要素保护、全流程管理,更好守护文脉薪火;让文物活起来,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共享。
市文旅局公共服务科科长李伟才: 培养非遗人才 传承非遗文化
市党代会提出,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2020年底,泉州拥有各级非遗项目世界级5项、国家级36项、省级99项、市级262项,各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53人、省级151人、市级499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部分民俗活动存在逐渐淡化、后继无人等问题,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参与到非遗文化工作中,积极培育非遗人才,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市文旅局艺术科科长何奕斌: 艺术营造城市 艺术激活城市
作为世界遗产之城,泉州应把握契机,发挥文化艺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强起来。“十四五”期间,将不断优化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创新文化艺术培育、发展新途径,统筹推进文化资源保护、整合利用、产业融合、品牌营销、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管理等工作,以开放的文化姿态,用艺术为泉州打造古今辉映的海丝名城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营造城市、艺术激活城市、艺术助力城市发展”,全面唱响“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
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红兴:发展水下考古 挖掘海洋文明
泉州海域埋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发展水下考古是挖掘泉州海洋文明的一种重要途径。市党代会报告提到“要在遗产保护中促进城市发展,活化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更加注重水下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复原中华海洋文明的梦想”。下一阶段将积极申报项目,开展水下考古调查,争取获批一至两处水下文物保护单位和水下文物保护区;编写并出版《2012—2014年泉州海洋文化调查报告》。向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提出建“闽南水下考古基地”的申请。
泉州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康宁: 发挥资源融合优势 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提升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水平,让更多福建文化走出去”的新要求。
泉州城市文旅品牌建设已走在前面,但文旅产业配套还不完善,旅游资源还需整合、文旅消费业态仍需培育,应加强传承与创新,让文化更有生命力、创造更多价值,增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城市人文体验。今后,我们也将以促文旅消费为任务,建立供需项目清单,留住消费存量,不断激发消费增量。
市文旅局局长李伯群小结:见人见物见生活 留人留形留乡愁
五位论坛主讲嘉宾紧扣主题,结合实际,交流分享对上级精神的解读阐释和泉州文旅发展的认识思考,传经验、谈思考、议对策,思想活跃,思路清晰,一些点子难能可贵。
申遗成功后,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总结梳理前期好经验好做法,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探索出活态遗产保护传承的泉州模式:一是优化古城功能,改善人居和旅游环境。二是深挖文化内涵,打响“泉州古城”品牌。三是培育古城业态,优化古城业态布局。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古城遗产影响力。五是提升治理水平,推进古城精细化管理。
来源: 责任编辑:胡梓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