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首期古民居修复工作的完成,位于石狮市灵秀镇的中国传统村落——华山村,风貌重现、气质卓然。
雕梁飞檐、红砖白脊,秋日里的华山村古厝群,掩映在青山绿野间,令人惊艳。随着首期古民居修复工作完成,这个位于石狮市灵秀镇的中国传统村落,风貌重现、气质卓然。
“华山村大部分古民居为清代、民国时期建筑,核心区现存闽南传统大厝41处、番仔楼7处、石头房29处。”石狮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古建筑体现了当时建筑的特色和风格,在造型、结构、材料、装修装饰等方面,保留了典型的闽南传统建造工艺,构造精细,装饰精美,艺术价值较高。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古民居年久失修、濒临毁灭。为抢救古厝,自2018年以来,石狮市成立华山古民居项目建设指挥部,灵秀镇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规划方针,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华山村风貌景观保护规划,分期分批对村里的红砖民居进行修复和保护。继华山村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泉州市级重点扶持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来,华山村传统村落保护提升今年又被列为省重点改善提升“十镇百村”和泉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在各级的关注、支持下,华山村经过保护提升,留住了乡愁记忆,生机焕发。
从华山古民居的入口开始,一种厚重的年代感扑面而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严重缺水的石狮小镇修建了利民的水利工程,其中晋南水渠(渡槽)作为灌溉水渠惠泽石狮,华山村渡槽即为当年晋南渡槽的一段。如今,它已经被整修成华山古民居的入口之一。厚实的石砌渡槽下,进村通道横穿而过,槽下以鹅卵石铺地,石间种草,令人耳目一新。
穿过渡槽,眼前豁然开朗——田埂交错、步道蜿蜒,栈道亭台矗立其间,远处的一面红砖墙上,“华山归园田居”六个大字标示出空间主题。分布于田野间的水车、石碾、谷仓,以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组稻草人小品,给这片农耕文化园增添了不少意趣。
“我们在这里开设了农耕认植区,供市民认植。”项目负责人、石狮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旅游产业部经理王聪灵告诉记者,亲子认植活动受到很多市民、单位的欢迎,不少家庭在这里亲手种植了茄子、地瓜、小白菜、秋葵等时蔬。
走过农耕文化园,一片红砖古厝群跃入眼帘。经过保护修缮,那些被岁月严重侵蚀的古民居,如今有了新的面貌。秉持“整旧如旧”理念,华山村的古民居修缮尽可能保持了古建筑的原结构、原形式,让古建筑“延年益寿”而非“返老还童”。“我们采取以修代租的形式,与村民签订协议,目前已经修缮了12栋古民居,并做好了房前屋后景观提升。”王聪灵说。
修复的红砖老厝,以主人的名字命名,被加以活化利用。建造于1942年的蔡衍和民居,厝身完整、砖雕精美、屋脊高翘,修缮后成为村民、游客活动健身、体验太极文化的场所。二层阁楼式结构、硬山式屋顶的蔡衍湖民居则被打造成游客服务中心,室内陈设按照日常生活的场景布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居家常用的座钟、油灯、自行车、缝纫机等物件作为摆设,呈现出浓厚的怀旧气息。“下一步,我们将挖掘闽南建筑、民俗、农耕等传统文化,通过艺术布置、书画创作、泥塑DIY、非遗表演等形式进行展示,争取一厝一主题,从而提升整个项目的文化观感和体验;同时,进一步发展民宿、闽南传统小吃餐饮等。” 王聪灵说。
华山村的美丽蜕变,是我市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提升的缩影。据市住建局村镇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以“十镇百村”、“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等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抓手,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提升专项攻坚行动,抓紧推进162栋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项目。同时,紧抓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编制工作,年度组织惠安县崇武镇、德化县龙门滩镇霞山村等2镇、2村保护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争取省级奖补资金6800万元,市级统筹专项资金2700万元,以奖代补撬动县级财政及社会资本投资,取得良好成效。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