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挚,是散文的第一生命力”
——访泉籍著名作家、朱自清散文奖获得者潘向黎
“诚挚,是散文的第一生命力。”21日晚,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在扬州颁奖,泉籍著名作家潘向黎成为五位获奖者之一,同时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泉籍作家。昨日,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朱自清为当代散文作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潘向黎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泉籍作家。此次获朱自清散文奖,是主办方对她在散文创作方面长期的努力与成就,尤其是过去两年内突出贡献的肯定。近年来,潘向黎相继出版了《万念》《如一》《看诗不分明》《茶可道》等散文力作,在我国文学界和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
潘向黎在家乡泉州采风
勇于走出写作的“舒适区”
据了解,“朱自清散文奖”旨在纪念朱自清,向其诚挚、诗意和富于公共承担、道义情怀的散文精神致敬。2010年以来,共评出五届25名获奖者,张承志、阎连科、贾平凹、王小妮等一批文学大家相继获奖。
“朱自清为中国白话散文提供了一个诚挚的范本,影响了中国散文的发展脉络,值得每一位散文作家追随。”潘向黎说,现在有些文章或者过于炫技,或者略显浮夸,不够诚挚,作者也没有对读者真正敞开内心世界,而散文是最见真心、最见性情的。
在潘向黎眼里,散文的世界如大千世界,越丰富越好。散文不是快餐文化,不是无门槛写作,每一位散文作家都应为散文文体和风格的丰富作出不懈的努力。要勇于走出写作“舒适区”,不能只顾自己怎么舒服、怎么省力、怎么顺手,就怎么写,停留在自己写作的“舒适区”止步不前。“近年来,我也不断尝试新的写作风格,不断突破自己写作的‘舒适区’,并不是很容易,但还是尽力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出版的几本书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潘向黎如是说。
学习古典诗词对韵味的追求
“潘向黎的散文,显示了扎实的诗词学术功底和开阔的古今时空视界,无论品茶论道还是读书识人,都流贯着思想的元气和性情的泉流。她的语言饱满明快,既直抒胸臆又高度凝练,对世界万物有通透的感悟,高妙机趣间富有充沛的思想力,在丰饶的散文世界保持了独有的风范。”这是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颁奖辞中的评价。颁奖辞还指出,潘向黎有传统文化浸润的典雅温润,也有现代知识分子的从容自信。
潘向黎出生在泉州书香门第,12岁离开泉州在上海成长。她的父亲是著名评论家、散文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旭澜。受父亲影响,潘向黎对古典文学和诗词自幼浸染,后来长期倾心、造诣渐深,前一阵子刚出版的《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还登上了各种好书榜。
“我对古典诗词特别喜欢,古典文学功底对作家的写作当然有很好的滋养。具体到我个人来说,这种影响让我很自然地抵御粗鄙的文风和粗放的字眼,在我的文章中,对粗鄙的东西过滤得比较彻底。”此外,潘向黎认为,任何文学创作都应该争取文字之外有韵味,散文创作尤应学习古典诗词对韵味的追求。
“读古诗是需要缘分的,这种缘分只能等待。”潘向黎说,古诗词和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没有直接的关系,更多是一种纯粹的爱好和情怀的滋养,有如真爱,应该耐心等到缘分到来时。为此,她建议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时,不能在孩子不接受的情况下,强行将古诗词塞到他们面前,以免造成终生排斥。可以把适合小朋友的古诗词,放在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然后观察小朋友的反映,等他们感兴趣时,再和他们交流。只要孩子爱上了古诗词就终生难忘了,切勿急于求成而败坏他们的“胃口”。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