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巷遇·旧馆驿》:此生籍贯是泉州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11-05

巷 | 遇 | 档 | 案

旧馆驿

旧馆驿

地理位置

泉州市鲤城区旧馆驿巷

所属社区

泉州市鲤中街道通政社区、新峰社区

旧馆驿

A 地名由来

旧馆驿巷,又名牛仔驿,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北接西街,南抵古榕巷,全长约270米,门牌的单号属于新峰社区、双号属于通政社区。

宋代的泉州官方驿站为晋安驿,设在县治西(今中山北路驿内巷);在元代晋安驿迁至现在的旧馆驿巷内,改为名清源驿,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休憩的馆舍,故名馆驿;在明代天启年间,知府沈翘楚将新的驿站迁于城外,清源驿废弃,因此这里便被称为旧馆驿巷,或旧馆驿。

B 巷子看点

旧馆驿

旧馆驿位于西街中段,属于古代泉州城中心位置,历史人文沉淀深厚,历史上有名的有明代嘉靖年间御史汪旦故居、清代道光年间翰林院编修龚维琳、举人龚维琨故居、清代刑部主事王海文故居、清代嘉庆年间进士杨滨海故居、清末状元吴鲁读书处“亦香吟馆”,以及董杨大宗祠、汪氏宗祠等。

旧馆驿24号-26号

旧馆驿龚:

此生籍贯是泉州

旧馆驿

旧馆驿24号和26号相邻,后院相通,这里是“旧馆驿龚”古厝。龚氏自古人才辈出,据“旧馆驿龚”的后人龚书涵先生介绍,龚维琨为清代咸丰年间乡试举人,子孙昌盛,多以教书为业,是泉州城知名的书香门第。

龚家原来住在晋江南塘,乾隆年间全家迁居泉州城里,居住在古榕里后街埕,即现在的古榕巷。龚维琨有兄弟六人,其中老三英年早逝。龚维琨中年时五兄弟分居,老大居旧屋,老二龚维琳迁居三朝巷(上世纪60年代被政府征用,现已不存在),老四迁居通政巷,老五龚维琨居旧馆驿26号,老六在古榕巷另建房。其中三朝巷的龚维琳,为道光丙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孙龚显曾同治癸亥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当时人们称之为“祖孙两翰林”。

此外,龚家后人还出过辛亥革命后任泉州商会长兼教育会长的清代举人龚显鹤、菲律宾中西学校校长创始人龚显禧和我国著名女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等。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作品,在“文学热”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一首《致橡树》因倡导平等独立的恋爱观,还被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为龚氏后人,她对泉州和祖宅的印象极深,在散文《籍贯在泉州》中,曾饱含深情地写道:

“我的祖宅位于泉州城内的旧馆驿,面对古老的东西塔。七十年代初我在这座迷宫式的三进两落大厝穿梭,经七姑八叔的指点,方寻到我的亲亲二伯婆。跨过尺多高的木门槛,在古井边洗脸,坐硬条凳,喝手制的新茶。家的感觉就在这些刷洗得木纹斑驳的中案桌、影壁、窗棂;微微发黄的字画;龟裂的方砖;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甚至镶在滴水檐的青苔上。”

最后落笔处,舒婷写出了故乡泉州对她而言,好比一家温暖的风雪驿站:“如果说厦门是我家乡,那么泉州正是我的故乡,在漫长的种族迁移中,它是离我最近的一座风雪驿站,几代人从这块热土汲取的能量,吸引我,像指南针一样总朝着它的方向。此生,我的籍贯是泉州。”

旧馆驿24号

龚家的媳妇刘宝珠老太太今年92岁,待人谦和有礼,她已经在这里住了近70年,在书香门第,自然有阅读的好习惯,门边的凳子上放在当天的《东南早报》,每天早上她会坐在这儿,拿着放大镜从头到尾阅读,了解远近新闻。

刘宝珠老太太出生在鼓浪屿洋房里,幼年曾随父母去菲律宾,度过了4岁到14岁的幼年,还在龚氏后人龚显禧创办的菲律宾中西学校读到小学四年级,这间学校也是当时海外第二家华文学校。

龚家院内保留一间面南背北的木构古厝,曾有三块“文魁”匾高悬,几十年前已遭破坏。如今门楣之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铁制托架,刘宝珠老太太介绍,这就是当年用来搁置匾额。

24号古井

26号屋后还有一口八边形古井,井台造型精致。古井南侧原来是龚家书房,有两房一厅一天井,称为“励轩小筑”。书房除供自家人读书外,还设私塾教授学生。龚家从这个书房先后走出三个举人、一个恩贡、五个秀才、一个国学生,这些举人、秀才都在这里做过塾师。

26号

龚宅24号红砖厝和天井

26号

从26号后院通道可以走进24号,四周红瓦木墙,中间有一处天井,可以看到门窗虽然经历岁月打磨,看起来十分整洁。据院内龚阿姨介绍,大厝兴建时间比26号要晚一点,但也年代久远。每隔一段时间,家里会请人将门板拆下清洗,所以看起来依然如新。

旧馆驿20号-22号

王海文故居:

唐安别馆一书斋

王海文故居

旧馆驿20号和22号是清光绪年间刑部主事王海文故居,现在王氏后人住在22号的楼房里,20号的老宅院内已经荒废,门前长满薜荔,但打理整洁,几副歌颂当今盛世的对联字迹飘逸,隐隐显示老宅的不凡。

在22号的王家,王氏后人讲述王海文颇为传奇的一生。王海文(1828年-1920年),原名王登庸(嬴),又名王海云,原籍泉州南安二十二都美林格后村。其先祖居于南安,因受当地大姓欺凌,生活不安,于是携眷入城,寄居西街裴巷族亲处,直至王氏后代出了一位刑部主事王海文,在旧馆驿购地建宅。

王海文自幼聪慧,清代光绪年间被钦点为巡天府刑部主事,被称为“王部爷”。据王氏后人讲,王海文在职时机敏能干、廉洁奉公,一次在批阅各省为皇帝诞辰祝寿送上的贺表,未见福建省表本,急忙派驿马飞奔福建催办。可是当时撰写贺表的幕僚居心叵测,在贺表上作了手脚,王海文看到后,感到事情严重,时间紧迫,于是按笔迹补充,救下了提督一命。提督携重礼登门致谢,被王海文全部婉拒。后来王海文自购土地建宅,提督为报答救命之恩,馈赠两张八仙桌,了却心愿。

22号后院杂草丛生,难以全面修葺,平时需要王氏后人带领,才可以一窥当年的旧貌。

据王家流传下来的故事,王海文每次由北京回泉州省亲,乘轿到旧馆驿口便下轿,不让侍从前呼后拥,独自步行回家,遇到路边围观乡邻,总是微笑点头。家人问他为何不乘轿回家,他说旧馆驿的父老应该尊敬,晚辈应该爱护。我不过是一个为民办事的官员,怎么能让自己端坐在轿子里,在乡邻面前夸耀呢?

王海文故居

王海文府邸门楣上曾有“大夫第”匾额,几十年前遭毁。北面门楣之上,仔细查看有“唐安别馆”四个刻字,幸运保留下来,这里曾是王海文的书斋。

王海文故居

20号的王海文故居,可以看到屋顶损毁,薜荔丛生。(郭晓斌 陈晓君摄于2015年)

王海文82岁时,还为清末厦门鼓浪屿秀才、越南华侨黄仲训的“瞰青别墅”题写楹联一副:“花萼相辉映,天涯二兄弟,越裳优一室,闽峤有同情;风雨青山约,江湖白水盟,乐邱与别墅,两地是平生”。

旧馆驿4号

亦香吟馆

状元吴鲁读书处

吴鲁读书处

旧馆驿4号亦香吟馆是清代乾隆年间陈禹文设馆授徒的所在,清末泉州状元吴鲁曾在此读书。

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陈禹文的先祖从晋江霞洋移居于此,买下明代泉州的巨富李五的地产,建造此宅。宅子为三进三开间,两侧分别是护厝和书斋“亦香吟馆”。

吴鲁读书处

进门之后,是一处精致的小院,院内花木扶疏,一个全圆形的月洞门可通往书斋。

陈国栋老师

这里是陈氏后人陈国栋先生的家,他以前是培元中学化学老师,几十年的教龄,如今桃李满天下,他热情介绍亦香吟馆的布局和历史遗迹。

吴鲁读书处

通往亦香吟馆边门已经关闭,门楣上依稀可见“通幽处”三个字。

吴鲁读书处

穿过月洞门,南侧“亦香吟馆”刻字完好保留下来。

亦香吟馆内有一座约四平方米的太湖石假山,虽然面积不大,但深山幽谷、洞壑亭台一应俱全,整体造型疏密有致,神韵十足,再加上宅内诸多书法作品,映衬得典雅怡人。

吴鲁读书处

亦香吟馆中厅曾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的手书“读书处”匾额,如今用一副临摹书法代替。

吴鲁读书处

室内墙壁上还有一幅125厘米×67厘米的水墨山水图,两旁对联写着:锄月培清翰,吟风袭古芬。

吴鲁读书处

画中远有高山,近有流水,水中有两叶扁舟,舟上有一渔翁垂钓,水上有木桥一座,一书生骑驴过桥,回头望着后面挑担的书童,似在对话。

吴鲁读书处

壁画右上角录有唐伯虎七绝一首,原来是一副三峡山水图:绿阴清画白猿啼,三峡桥边路欲迷。赖得泉声引归路,泉声鸣咽路高低。落款是周宝臣赠予陈禹文。

吴鲁读书处

宅内北侧还有古厝一间,如今已经无人居住,院内照壁上有一个斗大的福字。

吴鲁读书处

院内还有一块方石,一侧可以手提。据陈老师介绍,这或为古人锻炼膂力所用,类似石锁。

旧馆驿2号

董杨大宗祠:

联宗史迹五百年

董杨大宗祠

董、杨两姓同宗,都出自姬姓,旧馆驿2号是著名的董杨大宗祠,为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唯一两个姓氏联宗的宗祠,2001年列为泉州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郭晓斌 陈晓君摄于2015年)

董杨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是董杨道宾公祠堂原址。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董杨族人联合泉州、福州、漳州、台湾各地外房外支董、杨同姓,重建宗祠,原来主祠的三厅改为五厅,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破土动工,5年完工。

1949年前,董杨宗祠一度成为政府部门的办公点,后来军队进驻,宗祠惨遭破坏。后来宗祠几易其主,最后归还董杨宗亲掌管。

1999年,董杨海内外宗亲慷慨解囊,筹资约300万元重建宗祠。5年后,董杨大宗祠落成。

董杨大宗祠

董杨大宗祠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雕刻精细,美轮美奂。祠内奉祀董仲舒公、杨震公、董杨道宾公、杨延昭元帅等历史上的董杨名人。

董杨大宗祠

据清代光绪《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记载:“泉郡旧馆杨氏宗祠,其先南宋世兴公由余杭(今杭州)入闽,本姓董。至君选公,以杨姓入仕,遂为董杨氏。”说的是泉州旧馆驿杨姓,在南宋时从杭州入闽,始祖世兴公本姓董,从浙江杭州来担任泉州同安税吏,定居晋江,儿子董君选由好友杨梦龄抚养长大,以“杨”姓入仕,担任潮阳县尹。

后来,子孙杨道会、杨道宾连登进士、榜眼,并入朝为官。杨道宾的儿子上奏朝廷,要求恢复董姓,明神宗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传嗣。”因此,便有了“董杨氏”之称,董杨大宗祠见证的就是这段历史。

据董杨大宗祠的管理员介绍,每年正月二十四日,不仅全省,还有全国、海外的董杨宗亲前来祭祖,非常热闹。

旧馆驿115号

汪氏宗祠:

铲恶锄奸御史汪

汪氏宗祠

旧馆驿115号汪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贵州道监察御史汪旦辞官返乡后,为纪念汪氏先人而建,原为闽南风格的汉式三间张木结构双榉头大厝,距今约有600年历史,明清两朝均有修葺。后来宗祠因无人管理逐渐荒废,入祠路汪衙巷堵塞,仅存门柱和刻有“宗祠”字迹的石匾残块。2001年,汪氏宗祠被列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修缮方案获准实施,2013年重修完毕。

据清代道光年间《晋江县志》载:汪旦,字仲昭,嘉靖乙未(1535年)进士,任江西金溪令。

据史料记载,在江西金溪县任知县的时候,当地天竺寺有子孙堂,供信徒求子,僧人借此对前来供奉的女子作奸犯科,汪旦查明案情,毁废寺庙,捉拿奸僧,发现寺内僧人赃银数万两后充公。后来因能力出众,擢升为贵州道监察御史,最后因言得罪权贵去职,回到泉州后,在旧馆驿内修筑府邸并立宗祠,于是通往汪旦府邸和宗祠的小巷被称为“汪衙巷”。

[strong] 旧馆驿15号[/strong]

洪蔼庭故居:

杏林国手建军功

名医故居

董杨大宗祠对面有一条支巷,巷内15号上世纪70年代改建石头房,这里是清代名医洪蔼庭的故居。

洪氏先祖世居南安洪濑镇厝斗村,由于大姓欺凌,被迫迁至泉州城内租房度日,清代道光甲午年(1895年)在旧馆驿安家置业。

洪蔼庭(1832年-1902年)出生在旧馆驿,人称“应吟公”,是当时泉州首屈一指的名医。他在泉州城内行医,后来到惠安崇武下街开药铺,最后又到福州行医。

据史料记载,清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洋枪营教习林千戎咳嗽成疾,遍访名医,一直无法治愈。当时洪蔼庭在福州行医,林千戎登门求医,洪蔼庭开了一两剂药,药到病除,一时传为佳话。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廷在福州马尾建立800名清军官兵阵亡纪念碑,凡对军营立功者也论功行赏。林千戎写下“国手”二字匾额赠予洪霭庭,并上报朝廷。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霭庭获军功六品衔,被授顶戴花翎,福建巡抚杨昌濬(1826年-1897年,湖南湘乡县人,字石泉,号镜涵,又号壶天老人)颁发给洪霭庭功牌一张。

据洪蔼庭曾孙女洪维芬回忆,年幼时她就见过被长辈珍藏的清代功牌和花翎,“以前还有‘国手’匾额,已经不见了”。

中医故居

这张约80厘米×50厘米的清代功牌上(资料图),顶部印有“功牌”二字,内文写明“凡有军营立功应行赏给……顶戴以示鼓励”,落款时间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填写日期的地方,盖有紫红色大印。根据记载,花翎为孔雀羽所做,但因年长日久,此花翎呈暗红色,顶部镶有鎏金铜。

文创亮点

旧馆驿18号

长清古琴文苑:

高山流水写清音

旧馆驿18号

旧馆驿18号是长清古琴文苑,由北山青年机构发起,经过一番精心修葺,打造成一处文人墨客交流心得的雅集之所。牌匾由古琴老师黄晓秋手书,“长清”二字来自古曲名。院内丛兰修竹,绿藤攀援,适合修身养性。这里还放置一块太湖石,颇得“瘦皱漏透丑”神韵。

旧馆驿18号

大厅悬挂一排古琴,点缀许多书画作品。黄晓秋弹上一支古琴曲《流水》,室内外雅意顿生。黄晓秋师从台湾古琴名家李孔元,他说古琴来源于自然,是古人与自然相通的一件乐器,上面弧形代表天,下面平面代表地;长、宽的数字,分别代表时间、空间;五弦代表五行、五音、五脏、五常等等。琴头为“岳山”,岳山上面的琴弦为“流水”,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正是因“高山流水觅知音”传为佳话。

这里的90后古琴老师王子馨从小热爱国学,对茶文化、古琴等等都有深入的研究,经常组织汉服爱好者、鲤城区摄影家协会会员举办传统文化交流活动。

旧馆驿18号

阳台陈设一块清代石牌,上书“竹韵阁”三个字,与院内景致相映衬。

旧馆驿111号

鲤行者客栈

天南地北访古客

旧馆驿111号

进旧馆驿不远的111号,是鲤行者客栈,木构门面,楼上楼下挂着红灯笼, 门前还挂着一张写有“茶”的幌子,颇有古风。

客栈内部同样打理成传统味道,墙壁上有弘一法师的对联,室内鸟语茶香,气氛闲适。

旧馆驿111号

客栈老板陈伟栋介绍说,开办客栈两年多来,接待过包括许多国外的天南海北的朋友,泉州丰富的历史内涵,越来越受到各地游客关注。今年国庆期间,客栈房间早早订满了,他也力求把客栈打造出传统味道,让朋友们领略古典之美。

旧馆驿111号

从鲤行者客栈楼顶望去,东西塔就在眼前。

旧馆驿拾遗

旧馆驿

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到农历九月初,旧馆驿巷口都会出现一处免费奉茶点(黄惠兰阿婆在添加煮好的茶水/王柏峰摄于2015年),这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黄惠兰阿婆是惠安人,她八九岁的时候,一次和母亲走山路去找亲戚,口干舌燥却找不到水喝,后来遇到一户人家在门口设奉茶点免费供路人饮用,这种美好的感觉一直留在了她心里。

1995年,她和先生苏汉民提议在旧馆驿巷口设免费奉茶点,苏汉民欣然同意,这行动一坚持就是20多年,2015年先生去世后,70多岁的黄阿婆仍然坚持了下来:“这也是老伴的心愿,我一定得帮他完成。”

旧馆驿

旧馆驿73号曾经是泉州大商人朱庭英故居,现在门面是一栋楼房。朱庭英1911年在此安家,后来前往新加坡经商,遭遇海难,这家宅子远近街坊称之为 “旧朱”。这是泉州文化名人吴捷秋题写的慧玉楼。

旧馆驿

旧馆驿75号是一排红砖厝,这里是邻里称为“新朱”的地方,此宅分属多个兄弟,合一大院,院内有数棵老龙眼树。

旧馆驿

旧馆驿

旧馆驿129号是民国时期国民党要员汪波的故宅,院内就可以看到东西塔。29号门前砖木构造的窗户,看起来敦实厚重。据史料记载,民国23年(1934年),汪波、陈四荪、万年芳、王酌聊等筹办《国民日报》,汪波任社长,王酌聊任经理。民国30年(1941年)2月10日,吴增、林庶应、李钰等倡办泉州建国商校,址设泉州新门街,汪波任校长。

旧馆驿

旧馆驿85号是杨滨海进士第,杨滨海在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进士,官至漳州、台湾府学教授。杨滨海进士第约有200年历史,为典型的闽南“手巾寮”式民居,每一寮都是三落进深,彼此相通,门前曾有一块“进士第”牌匾,已遭损毁。

旧馆驿

杨滨海故居对面有一口为街坊共用的双孔古井,至今井水充盈,只是如今自来水方便,已经很少有人前来汲取。据介绍,以前这口井的井水澄澈甘甜,可以用来清洗豆芽(豆生),所以也叫豆生井。

旧馆驿

旧馆14号曾是上世纪50年代泉州名医陈凤仪的叔父陈清源的故宅。陈凤仪(1906年-1991年),惠安县后林乡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泉州培元中学毕业后,考进山东齐鲁大学医学系,民国22年(193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回泉州开设诊所。后来老宅转卖给南安商人谢为栋,后又几经转卖,还曾经做过粉干作坊。现在宅内有一口古井,井内长满植物,还有不少旧石盘和石臼保留下来。

旧馆驿

巷内还有一个石敢当,造型古拙憨厚,被时光打磨得颇为圆润。

旧馆驿

巷内一角有一口公用的六边井,供附近居民汲水使用。

旧馆驿

53号门楣上保留几十年前的标语,现在看起来很有年代感。

旧馆驿

旧馆驿巷中有一间小卖部,是附近居民泡茶聊天的好去处。

旧馆驿

位于泉州古城中心的旧馆驿,千百年积淀之下,几乎每走几步就有一个名人典故,漫步其中,有如穿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时刻能感受到厚重的人文气息。 (郭晓斌 陈晓君摄于2015年)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