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 10月24日,车辆行驶在港珠澳大桥上。 当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近年来,区域内经济融合愈加成熟、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各类文化活动较为活跃,为区城文化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数年来一直占据龙头地位,在广东省比重超过八成;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处于领先地位;澳门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基本属于文化服务业,尚未成为地区支柱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明显呈现分梯队现象,区域内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内部结构需要调整,港澳地区文化产业发现亟需注入新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球范围内最有活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建设未来亚太地区活力充沛、富有竞争力的创意集聚区。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各有优势,打通生产要素流通通道,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加快培育和引进创意人才与创新人才,健全知识产权与版权保护法律法规,深化区域内合作等,是未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粵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特征
▲ 粤港澳大湾区 图片来源:新华社视频截图
1、区域内地区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粤港澳大湾区共涵盖11座城市,就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而言,呈现明显的分梯队现象。
就产值总量而言,深圳市、广州市与香港大幅领先于区域内其他城市。
就GDP占比而言,珠三角地区城市中的深圳、广州、东莞与惠州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均已达到5%以上,符合地区经济支柱产业的般标准。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增加值GDP占比4.7%,与5%的一般标准差距不大。
深、广、港三座城市都拥有发展相对成熟且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处于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处于第二梯队的澳门、东莞、佛山、惠州四个城市文化产业各有长短。尽管东莞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广东省前三位,惠州2015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在珠三角区域仅次于深圳,但从文化产业总量以及产业发展现状角度出发,这两座城市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依然很大。
位居第三梯队的中山、江门、珠海、肇庆四市,其文化产业无论从规模还是CDP占比与第一梯队城市都相距甚远,缺乏生产资本与专业人才。
但是,在区域第一梯队城市的影响下,近几年进步明显,2015年珠三角9市全部进入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排名前十,彰显了珠三角地区在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版图上的重要地位。
2、珠三角地区新兴业态发展迅猛获益
广东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2015年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继续维持全国领先地位。
2015年广东省增加值超过百亿元的产业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玩具制造、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制造、软件开发、工程勘察设计、电视机制造、音响设备制造、广告业、专业化设计服务、影视录放设备制造(见表7)。
其中专业化设计服务以及影视录放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以“互联网+”为主要业态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属于后起之秀,短时间内超越多种传统产业,2015年行业规模为324.2亿元,相较2014年数据增加40.7亿元,位居广东省各行业首位。影视录放设备制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2015年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6%。
就增长值而言,增长最快的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开发行业等体现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行业,足以证明广东省文化产业的创新潜力。广东省专利发明申请数量数年来一直位于全国第一,2015年仅深圳市即申请105481件国内专利,较上年大幅增长28.2%;获得共计72120件国内专利授权,同比大幅增长34.3%。
高科技迅猛发展是珠三角区域文化产业拥有创新驱动力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文化科技类行业近年来逐渐缩小与拥有绝对优势的文化产品制造业之间的差距。
3、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内部结构需要调整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达,广东省文化产业占比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与其文化产业制造业发达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依靠实力雄厚的文化生产制造企业单位,带动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2015年广东文化制造业增加值超过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一半,地位不言而喻。
尽管文化制造业优势依然明显,文化产业服务业却是2015年广东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门类,2015年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共收获增加值924.9亿元,同比提升5.5%,占总增加值的1/3左右,由此可见文化服务业日前是广东省文化产业战略布局的重点之一。
尽管文化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结构依然不科学。文化制造业在整个产业格局中所占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文化制造业处于文化产业链的下游,珠三角区域欲从“加工制造”文化产业链下游低端位置向“研发创意”上游环节靠拢,就目前而言仍需要一段发展时间。为优化该区域的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是,着重提升地区文化产业创新力,通过高附加值产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4、港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亟须注入新活力
2015年,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089亿港币,同比微降0.7%;澳门同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0.5亿澳门元,占GDP比重为0.6%。
相较于珠三角地区近几年文化产业的中高速增长,港澳地区尤其是澳门的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较为迟缓。
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分类精细,产业配套设施已较完善。香港经济发展成熟,服务业占比大,本地市场规模小,目前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趋向饱和。
澳门文化产业GDP占比少,由于经济结构内博彩业独大,留给刚起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小。
可见港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亟须外来经济动能的加入。
港澳应当积极借助粵港澳大湾区提供的平台,将自身优秀文化资本对内地输出,扩大本地文化产业在中国内地市场中的规模,为自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近年来随着中国内地经济不断发展,文化消费水平日渐提高,内地成为港澳地区重要的文化产品输出地。港澳亟须利用自身国际化都市多元文化优势,借助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经济的联系,吸引内地投资,扩大其文化产业对本地经济的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旅客在深圳罗湖口岸经过自动查验通道入境深圳(2018年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粵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球范围内最有活力的世界级经济区。湾区发展需要区域内城市互联互通,共同建设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各自拥有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短板,珠三角区域必须重视与港澳的分工与合作,合理配置三大核心城市的生产要素,建设未来亚太地区活力充沛、富有竞争力的创意集聚区。
1、明确城市分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粵港澳大湾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各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明确各城市分工,是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处于第一梯队的三大核心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强,需要强化优势,积极担当起区域发展的领头角色。
广州具备良好的进出口贸易与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海陆空交通便利,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具备带动区域辐射的作用;
深圳是创新能力强、高新技术人才高度集聚的城市,具备国家创新城市与经济中心城市的双重地位,创新是其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湾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力的提供者,应当担当先行者的作用,引领区域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科技与制度上的创新;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金融、航运、贸易行业发达,具备担当大湾区文化产业与国际交流的窗口的优秀条件。香港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健全、发展成熟,将成为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引导者,为珠三角地区与澳门提供先进经验,注入国际元素。
第二梯队的澳门、东莞、佛山与惠州文化产业发展已有各自特色,存在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充当承上启下的角色,承接第一梯队产业动能提升自我,扩大区域辐射。
澳门服务业发达,且与葡语国家联系密切,应进一步推动其文化旅游业发展,是湾区文化产业另一扇对外展现的窗口。
东莞与惠州制造业发达,人力与土地资源相对来说价格较低,可承接深圳文化制造业转移,并依靠自身优势重点培植优势产业同时丰富产业业态,打造涵盖全面、规模大、品质高、层次丰富、特点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生态。
佛山紧靠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业成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可充当承担广州文化服务业迁移并尝试发展其他方向的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梯队中山、珠海、江门、肇庆目前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则需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与资金投入。发挥自身土地与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的优势,承接区域内其他地区部分产业转移,缩短与其他城市差距,补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短板,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后劲动力,通过区域内城市的分工,形成区域内文化产业层层推进的良好发展格局,前有先行牵引,后有动力推进,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的区域产业集群,从而带来具备高竞争优势的城市群规模效应。
2、打通生产要素流通通道,优化资源配置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两种政治制度,三个独立的法律体制,给区域内文化产业所需生产要素的流动带来一定的阻碍,但是多元化的制度背景也为该区域带来独特的优势。政府所要做的应当是打通流动通道,引导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内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明显标签的湾区经济来说,打通生产要素流动通道是“互联互通”理念的基本要求,是深化区域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力举措。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区域内不同城市的企业或组织的资金输入与政府的资金投入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来说一样重要。深港通的开通提升了资本在粤港的流动程度,方便区域内不同地区的企业或组织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资本的融通有利于区域资本优化配置,让资金流动到需要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健全资本流通体系,对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鼓励不同地区间企业相互投资,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对文化产业融资也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当前区域内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分布不均衡,大多数人才集中在三大核心城市。建议建立健全创意人才交流平台与服务机构,引导区域内文化创意人才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相关人才平衡分布。人才的顺利流动与合理分配对文化产业均衡发展、缩短城市差距有重要意义。政府可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提升竞争力较弱城市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吸引力,帮助城市文化产业迎头赶上。
3、加快人才培养,提升区域产业软实力
优秀的从业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目前,湾区内创意人才与创新人才资源相对较为紧张。可考虑在区域内城市合作共建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培养拥有国际视野、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如产业运营管理、新媒体运营、艺术、设计、创作等。建议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题工作坊,促进高校人才相互交流与水平提升,促进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营运机构的交流,增加人才实践经验,帮助其毕业后更快融入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
建议大力支持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活动与科研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区域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增强科技创新软实力,提升文化产业技术含量与发展层次,加强科研高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对新技术的开发项目提供政策优惠,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商业化,真正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
4、健全法律法规,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珠三角区域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尤其是知识产权与版权保护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目前针对知识产权与版权的侵权现象较为严重,发明与创作主体对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不强,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让版权保护也更为艰难,盗版与“山寨”现象较为严重,严重拉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层次。社会尚未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个人主体发明的良好氛围。2015年,广东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广东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明确将广东建设成为加识产权强国建设先行省的目标,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奠定了政策保障。港澳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系统与完善,尤其是香港的产权保护处于国际水平,对珠三角地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议学习港澳地区先进经验,与港澳地区在此方面进一步合作,普及知识产权与版权知识,深化互联网资料有偿使用范围,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发明、尊重原创、尊重个人创新的氛围。随着自贸区与跨境电商的发展,文化产品的流动比过去更为迅速与复杂,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制定一套统一、适用性强的识产权管理保护条例显得更为重要。
5、深化区域合作,建设世界级文化产业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省与香港、澳门过去几十年合作的进一步升级,《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是从国家层面对接区域合作。广东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布局区域合作平台,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展开了积极探索,也为区域试行文化产业管理方法、税收政策、市场制度提供了机会。三大自贸区分别担当深化广州海港优势、深港深度合作以及粤澳深度合作的角色,其中支持横琴自贸区与澳门加强合作,有利于湾区密切与葡语系国家的经贸往来。
[责任编辑:曾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