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是位于丰泽区的一个以传统捕捞业和滩涂养殖业为主的古渔村。这里地处晋江下游北岸、洛阳江下游南岸,两江在这里交汇然后融入茫茫大海,独有的姿态,造就了它独特的风景。
浪花,一阵阵;潮汐,一天天。夜以继日的海浪拍打与洗刷,让蚝壳洗却了铅华,烙下海洋的纹路。经年累月的营造与磨合,沉淀了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蟳埔今日升华后的新风貌,是海角之滨的多元之地。
上周的“最闽南”中,记者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了蟳埔当地的民俗信仰和历史文化,本期的“最闽南”,记者将切换视角,走进当地的海鲜大排档,带您尝遍本土的海鲜特产,从味蕾入手,为大家呈现乐活蟳埔……
蟳埔小姑娘
蟳埔的味道 海洋的味道
每个社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而蟳埔的味道,就是海洋的味道,凉凉的,有点咸,却能够打开你对于海洋的一切憧憬。
傍晚时分,驱车从市区出发,行走在宽阔的沿海大通道上,一侧是村,一侧是海。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停泊着远行万里归来的渔船,满载着各式海鲜。而如果你稍微留点心,便不难看到经常有穿着传统蟳埔服饰的蟳埔阿姨蹲坐在路旁,手中持着挖海蛎的工具,不断地忙活着,身前堆满了如同小山一般的海蛎壳。
世人只念海蛎煎的美味,哪会想到蟳埔女的艰辛和大堆海蛎壳的烦恼。
岸边,有一幢幢古色古香的闽南建筑,为了吸引路人的注意力,上面挂满了闪烁着的霓虹灯。走近一看才发现,这些都是当地的海鲜大排档。据当地人介绍,每天夜晚,这里总是聚集了从四面八方而来的食客,生意可谓火爆。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忙碌了一天之后,约上三五亲朋好友,一起来这里,边享用原汁原味的海鲜,边任由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而过;抬望眼,不远处则是璀璨壮观的晋江大桥,宁静而惬意。想来人生最极致的享受,也不过如此了吧。
蚝啊煎的独特滋味
到了蟳埔,如果不吃海鲜,是对美食的辜负。而吃蟳埔海鲜,如果不吃蚝啊煎,则是对生命的辜负。
蚝啊煎是闽南、台湾、潮汕沿海一带最负盛名的街边小吃。大多数当地人家都会做,随便一家做当地菜的餐馆里也能吃到。但是要吃最好吃、最本真的蚝啊煎,只有在泉州。
而泉州蚝啊煎味道最为出众,得感谢福建两大著名的渔家女:惠安女和蟳埔女。惠安女家喻户晓,自不用多说。而其实,蟳埔女同惠安女一样,勤劳贤惠。蟳埔渔村在泉州城外的海边,村里的女子人称“蟳埔阿姨”。为了生计,旧时的蟳埔女半夜就得起床收拾各种海鲜,天不亮就得挑着数十斤重的海鲜担子走十几里路到城乡各处去卖。生蚝是蟳埔特产,嘴刁的泉州人要吃最新鲜的蟳埔生蚝,因此在市场、街巷里经常能看到蟳埔女坐个小凳在开新鲜的生蚝。开蚝的手熟练灵巧,但也粗糙布满伤痕。
著名散文家单复曾亲历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清晨,他母亲将一个蟳埔阿姨扶进家门,身后的婶子抱着个刚出生的婴儿。原来这个临盆的蟳埔阿姨凌晨出来卖蚝仔,把婴儿生在野地里,还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让城里的阿婆婶子们唏嘘不已。有道是:都道蟳埔蚝味殊,不知蚝女几多苦。
如今苦日子过去了,只要想吃蟳埔的蚝啊煎,随时可以前往。头盘鲜花的蟳埔女边开生蚝边生火热灶,欢声笑语,一派祥和。
海鲜食材够好,简单的做法吃起来就很美味。
鲜味得来有讲究
蚝啊煎的配料比较简单,主要就是生蚝、青蒜、地瓜粉。貌似简单的食材却大有讲究。首先是生蚝。吃生蚝的当令时节应在每年的冬至到第二年的清明期间,这时的蚝肉肥爽滑,最为鲜美。按老辈子的传统,过了清明就不吃蚝,因为那时的蚝要“烂肚”,不好吃了,因此要吃蚝啊煎选在这段时间为佳。
闽南各地多产生蚝,最适合用来做蚝啊煎的,只能是泉州晋江出海口产的蟳埔蚝。蟳埔蚝个头不大,只有指头大小,颜色微带蜡黄,其貌不扬,却大小适中,纤维细嫩,不老不韧。
新鲜的蟳埔蚝,最好能选刚从蚝石上敲下来的。及时开取,在清水里漂洗一下,去掉杂质和碎蚝壳即捞起待用,切切不可浸泡。市面上买来的浸水蚝是万万做不出美味蚝煎的。
蚵壳厝里,蟳埔女仍用柴火灶烹煮海蛎煎。
其次是地瓜粉。地瓜粉是闽南地区最普通的食材,上好的地瓜粉要选惠安产的。惠安地瓜粉细腻洁白,杂质少,沉淀、晒干的过程中不掺地瓜渣,用手捏碎,细腻润滑有劲。
青蒜则要选市区东郊仁风社区出产的紫皮青蒜,个头不大、品质好,味道香辣浓郁。
上锅煎的时候,千万要用猪油,如果没有猪油,也须用先熬过一次的熟花生油,才能保证鲜香润滑,油而不腻。出锅装盘后,记得要撒上一把芫荽,这芫荽须是城东凤山山麓柑舍头出产的。现在有些厨师还要放些肉末、打个鸡蛋一起煎,吃的时候蘸点甜辣酱。但有些美食专家对此颇有意见,觉得这样会失其本味。
本色老街 乐活蟳埔
蟳埔社区有条老街。来过的旅行家这样评价它:“它很现代,蚵壳厝不过是点缀街角的若干老房子,瓷砖外墙铝合金门窗的独栋住宅才是主流建筑;它又很古朴,几乎与城市零交流,隐谧地伏在渔村的心络上,饱经风雨,历尽洗礼。它有着未经专业规划的随意,却干净、整洁,处处可见生活巧思。一眼望去,全是穿着花衣裳、头戴鲜花的蟳埔女子,或站或坐,吆喝生意。她们的头饰十分繁复,脚下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不是踩着人字拖,就是打赤脚,渔女的质朴本色显露无遗。”
早年用海蛎壳盖房的历史渐行渐远了,但蟳埔社区每天依然产生大量海蛎壳。
在这里,随处可见头戴“簪花围”、耳佩“丁香钩”、身着“大裾衫”的传统蟳埔阿姨们;在这里,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蚵壳厝,斑驳的墙体,古朴的空间,无一不彰显着岁月的沧桑。
走在蟳埔社区的小巷里,无论老妪、阿姨、少女还是小姑娘,无不穿戴着花哨的头饰和服饰,与随处可见的蚵壳厝构成社区里百看不厌的风景。
从街头走到巷尾,花,是蟳埔给人的第一印象。正如有人说:“蟳埔人真的爱花,头上戴的,衣裳上印绣的,神佛前供着的,房前屋后精心栽种的,并非为谁刻意营造,全为每个生活在老街上的公式埔人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簪花围的盛装是日常,对待外来者的平常心也是日常。就如老街,它既不满怀戒备,也不刻意逢迎,坦然自信展示自己。拥抱城市化、不忘继承传统听起来高且远,确实也不过就是蟳埔老街的日常。”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