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展厅现场
日前,“开放式——青年漆艺创作研究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作为“2017年全国美术馆优秀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之一,这次展览以明确的问题意识关注当下的漆艺创作与未来发展。近几年漆艺发展迅速,从形式到内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审美和批评尚未同步、成熟,所以当漆艺像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进行视觉文化表达时,常常会面临大漆材料的独特性和必要性的质疑。而这种质疑恰恰反映了我们目前在观念上对于漆艺的封闭和制约。大漆,作为一种材料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并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优势非常明显,但随着时代发展,我们要反思传统优势是否会变成未来发展的阻碍,我们要重新思考漆艺的边界问题,并探索漆艺的可能性。所谓“不破不立”,希望以此次展览鼓励年轻人的漆艺探索,呼吁艺术界以开放的态度和发展的思维来看待大漆艺术。
本次展览从青年漆艺探索的三个维度来呈现漆艺创作的转变特点:
从工艺到物语
繁复与精美的工艺性,是漆艺非常明显的特征。囿于材料与制作过程,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漆艺在叙事方面先天不足。然而当下,工艺性已不再是年轻漆艺家关注的重点或作品的核心。技艺的精湛只是基本素质,比之更重要的、占作品主导地位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立场与个人经验。大漆被作为一种媒材、一个艺术表达的因子,漆艺则成为物的言语,丰富而多变。比如邱志军的《摆谱》以脸谱图式的变幻思考人生角色和生活本质;谭大利的《深渊》和李岩的《生活启示录》则以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方式在反思自我,寻找自我;常瑞红的《拒绝伤害》探讨的是两性关系;郭天天的《称骨论命》探讨的是信仰与肉身;简锦斯的《漆术》则把一种全新的研究方式引入漆艺创作;潘草原的《上升态势》以大漆为策略,打造符号化、抽象化、图案化的作品形式以追求超验境界。这一倾向的漆艺创作并非否定或削弱材料的特性,相反,非常注重大漆材质和技法语言的探究。但艺术家很明确材质语言是为艺术表达服务,并使其更有力度。
从装饰到趣味
推动漆艺的传承与创新已是业界共识,而成熟漆艺家的传承负担较重,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的同时,又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凸显漆艺的特性,所以在儒释道等东方哲思和工艺装饰的道路上,往往走入了虚空的局限。而本次展览中的“90后”漆艺家们则在观念和风格上都与前辈漆艺家们大不相同。马颖的《小妖当道》和《柒》从观看和使用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与传统愿景和经典之美背道而驰的屏风样式;戴燕怡的《灵光》、桂雪晴的《童年》用几条线、几个圈和游戏的方式消解了我们对漆艺装饰技艺的沉重执念;魏玲玉的《吸引》用几颗钢珠和磁铁、黄泽坚的《科技重构人性——实体化吧!》用小纸片和动漫影像的结合为漆艺引入了新材料和新形式的探索。这些不受陈规约束的创作让我们看到漆艺居然可以这么有趣,表现手法可以这么轻松随性。漆艺不再是仅供观看的、一板一眼的、静止的艺术,而是可以互动的、有趣好玩的“游戏”。对于青年漆艺家来说,驱动他们创作的不是如何纯熟地操练漆工艺或是一本正经地宏大叙事。如何让漆艺变得生动并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快感,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事情。对趣味性的追求已是青年漆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器用到空间
漆艺从器用发展而来,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实用性已不是漆艺家在创作时考虑的要素。如今美术馆和艺术空间的热潮带动了视觉展示文化的活跃,有的艺术作品就是为空间而生,为观看而存在,一些青年漆艺家的创作也出现了这一倾向。他们更喜欢表达自我、占据空间,直接把器物从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演化成观看的物,与空间发生关系形成场域和气氛。这一转化中,形制和意象、文化内涵和空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青年漆艺家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但仍然不乏优秀作品,如胡秀姝的《青墁》和《勍》形制考究,传达出端庄的东方古典美和仪式感;冯晓娜的《一朱线》和许剑武的《山》《水》都以优美典雅的手法对器物进行了现代形式的空间转换;张志纲的《漆树叶之百态》将漆与自然形态结合,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力延续;徐端的《首饰系列》把原本附属性的配饰转化为观看的主体,给人另一种视角和启发;青木千绘(日本)的《BODY07-1》则以空间中的女性身体来探讨社会中的女性身份。他们的探索显示了年轻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漆艺从“器”的概念和架上观看的经验,向空间的、场域的方向延展,这不失为漆艺创作的一种新的方向。当然,注重空间,并非鼓励“为了空间而空间”,而是试图强调造物与空间的关联,探索漆艺在公共空间的可能。
三个方向的探索实践必然有交叉重合,从传统漆工艺到当代漆艺术,哪些是探索,哪些是误读,哪些具有前瞻性,哪些是误入歧途,还需要更加果敢地做出判断。对于漆艺,我们应该肯定与删汰并举,创作、研究与批评并重,避免大而化之地用“多元”加以统摄。所以“开放式——青年漆艺创作研究展”只是打开一个先局,后续如何做,还需遵循艺术之道,继续挖掘漆语言特点,以连接当下、开启未来。
(曾静 湖北美术馆策划部策展人)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