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振兴港口事业 推动港产城共同繁荣 康涛调研港口建设发展工作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8-12

为贯彻省委、市委全会精神,昨日,市长康涛前往石湖作业区调研港口建设发展,并召开专题会,研究探讨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

盛夏的石湖作业区,巨轮泊岸,桥吊穿梭,一派生机勃发。作为泉州港中心港区,近年来,石湖作业区克服经济下行影响,拓展货源航线,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康涛肯定作业区取得的成绩,鼓励业主单位加快新泊位建设,进一步明确港区的功能定位,形成更明显的差异化发展优势。

“全市港口吞吐量有多少?近年来增长情况怎样?结构层次如何?”“振兴泉州港,方向在哪里?近中远期的目标是什么?需要政府做好哪些支持保障工作?”在随后召开的专题会上,康涛开门见山,连环发问。围绕这些问题和思考,交通、港口、规划、口岸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沿海县(市、区)负责人,就科学规划港口布局、加快建设泊位及配套、完善集疏运体系、优化通关环境等方面汇报工作、出谋划策。

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康涛表示,泉州港口文化深厚,岸线资源优良,从业队伍富有活力,港口发展大有可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按照省里《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和市委决策部署,切实把振兴泉州港作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引擎,促进港产城联动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泉州作出更大贡献。就下阶段工作,他指出,要科学修编港口总体规划,注重做好市、县两级和各港区之间的有效衔接;制订出台港口振兴方案和行动计划,认清泉州港在区域大局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充分整合发挥好港口行业央企、地方国企、民企等各方资源力量;厘清近中远期发展思路,特别是找准近期突破口,加快推进各项港航设施建设,雷厉风行抓落实,立竿见影出成效;挖掘港口综合效益,推动港口与商贸、旅游、物流有机结合,与后方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抓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完善疏港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做好服务保障,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试点做法,主动向上争取支持,进一步优化通关环境,提升通关效率;加大扶持力度,瞄准关键环节和重点需求,将扶持政策和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整体推进、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为港口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港口建设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康涛强调,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准目标,放开手脚、勇于创新,在工作中凝聚各方智慧力量,争取泉州港口转型发展尽快取得突破,实现全市人民对于港口、产业、城市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

《经济日报》昨日三版头条刊发报道

古港泉州再现千帆竞发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蚶江镇石湖村石湖古码头上,一条沿着海岸建立的长70米、宽2.2米的石构平梁式的通济桥,连接着海边天然巨石。

“古代的泉州人,踩着通济桥,扬帆出海,历经艰险,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商贸文化交流。”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泉州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贸易口岸之一,至宋元时期就成了世界千年航海史上400年独占鳌头的“东方第一大港”。

透过当年繁忙的海上贸易通道,泉州市敏锐地意识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新的发展机遇已经到来,开始以新的方式传承和发扬贸易兴港、市场兴市的奋斗精神。

“泉州市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16年居全省第一,工业经济发展有一定优势。但是,泉州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格局,如果稍有松懈,可能会在福建省新一轮发展中被‘边缘化’。”泉州市副市长陈荣洲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泉州找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谋求更大发展的动力源。

陈荣洲说,千百年来航海经商的海洋文化传统,给泉州注入了包容奋进的人文禀赋和源远流长的商业活力,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爱拼敢赢、海纳百川的企业家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抓住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发展机遇,大做强工业经济,创造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奇迹。

2014年,泉州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93.23亿元,全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062家,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活跃的民营经济使泉州获得了“民办特区”的美誉。陈荣洲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泉州民营企业家队伍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对外经贸往来提供了重要机遇。

2014年,泉州市以“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拉开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序幕,在启动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重点推动纺织服装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东南亚、南亚、中亚等投资设立营销中心和跨境电商配送中心,开展跨国经营。

匹克品牌是泉州民营企业中近年来涌现出的一匹黑马。“我们在丝路沿线国家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将加强与当地优势资源的合作与互动,让当地消费者感受到中国品牌的力量。”匹克公司首席执行官许志华说。在许志华看来,要把产品卖到国外去并不难,难的是让每一件产品都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让企业真正国际化。

品牌提升的前提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在福建恒安集团的智能化生产基地,几台数控机械臂往返运转,有条不紊地给产品分类、装袋、切袋。恒安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秋阳说,实行智能化升级以后,从加工到成品入库,生产过程几乎实现全自动,工人减少了四分之三,效率却提升了4倍。

泉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调研员刘建鸣说,今年以来,泉州市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增强了信心。

如今的泉州,“东方古港”再次迎来千帆竞发的景象。为了推动企业求新求变,泉州市把推动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打造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重要工作。据了解,2014年,泉州市共组织256家企业参加16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展会,现场及意向成交额近8000万美元;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157.6亿美元,约占泉州市贸易总量的51%。

从双向投资看,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累计来泉州投资设立企业1680家,实际利用外资额23.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12.9%和10%。泉州市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整合国外品牌、技术和营销资源,大力推进泉州企业海外上市工程。

2014年,共有12家泉州知名企业组团赴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与当地企业进行深度对接,洽谈收购或引进优秀的海外品牌事宜。截至目前,泉州市企业注册马德里国际商标695件,占全省总数的48%,数量排名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泉州境外上市企业已达75家,形成了海外证券市场的“泉州板块”。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