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朱淇齐文/图
清明节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一年一度的清明即将到来,每年的这一天,所有的泉州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记得回乡祭祖扫墓缅怀先人。而扫墓祭祖的必备供品一定是两道颇具“泉州古早味”的清明食品——清明粿和嫩饼菜。
近日,记者受邀来到了家住泉州市区桂坛巷陈建国的家里,体验了一把闽南人家的清明“食”俗。
嫩饼内馅吃法可繁可简
每到清明,泉州人都有吃“嫩饼”的食俗。据说这也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而闽南的清明粿则是用来拜祭故去亲人的。
家住泉州市区桂坛巷的陈建国一家,祖籍晋江安海。在建国的记忆中,每年清明节,阿母和奶奶会早早起来,把灶火烧旺,准备好上供的菜碗后,开始制作润饼菜和蒸清明粿。不一会儿,厨房里就会飘出诱人的香味。
中午,阿母会带着一家大小,在祖厝大厅里祭拜先人,清明粿就成了孩子们的美食。到了晚上,桌子上摆满了碗盘,白的是米粉,绿的是海苔末,红的是胡萝卜丝,焦黄的是碎花生,此外,还有海蛎煎、香菇、豆干、肉丝等等。再然后,就是把一张大大的嫩饼皮铺在盘子里,先铺上碎花生和糖,再铺上海苔末,再加上前面所述的各种各样的菜作馅,再把饼卷起来捧在手上吃,其味香、甜、咸、爽、滑、润、酥、脆,的确叫人难以忘怀。
陈建国告诉记者,润饼菜的馅料大多以应季的时令食材为最佳选择。在泉州,传统的润饼菜是用一张薄薄的饼皮包卷,里料大多包含了胡萝卜丝、春笋丝、高丽菜丝、绿豆芽、豌豆、豆腐干、香菇、猪肉、虾仁、蛋皮丝等食材,而清明前后正值海蛎肥美的季节,晋江安海一带,海蛎煎也是不可或缺的馅料之一。此外,香菜、大蒜、花生、海苔以及米粉,也是制作润饼菜重要的辅料。润饼皮比泉州的稍微厚重一些,吃起来更q。不过,润饼菜里面的馅按闽南各地的吃法可繁可简,简单的三五样即可,繁杂的十几二十种的也有。
嫩饼身世可谓扑朔迷离
在闽南民间,嫩饼算是清明节的传统吃食。说到嫩饼的身世,大概可从唐朝诗人杜甫的一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找到线索。相传古代中原祭祀春神要献“春盘”,盘中有大葱、小葱、小蒜、韭菜、芸苔(现叫花椰菜)、胡荽(现叫芫荽或香菜)这六种有辛味的蔬菜。而光吃六辛难以下口,于是人们逐渐将“春盘”发展成春饼,用这六种菜配合其他食材用面皮卷着吃。
“唐宋时期,因中原人们南下迁徙,春饼随之流入了闽南地区,成为闽南润饼菜的前身。”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说,随着中原人定居泉州后,润饼菜这一传统食物也落地生根,在清明时节,便成为家家户户祭祖的必备祭品。傅孙义说,由于其白皮红馅的特征,也被赋予了“包金包银”的招财寓意,深受泉州人喜爱。如今除了清明节,许多老泉州人在除夕也会做着吃。而从现代营养学来看,润饼菜荤素搭配得当,营养均衡,不失为一道既美味又营养的美食。
此外,网上对于嫩饼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嫩饼起源于宋朝年间,说是当年有个书生为了应试,整天深居节斋,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粉制皮,加上菜、肉等馅包卷一起,做成薄饼,既能当饭又能当菜。后来,这一薄饼小吃经过流传成为现在极具闽南风味的清明小吃。
另一版本是说在太平天国的时期捻匪作乱,一直蔓延到闽南,由于兵荒马乱,老百姓也没有时间准备祭品,于是,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所有的食物卷进面皮中,以此来祭墓先人。所以,每到清明时节,闽南人就有了吃嫩饼的食俗。
充饥点心“变身”清明祭品
除了吃嫩饼,清明粿亦是不少老泉州人的最爱。“清明粿不仅是清明扫墓的祭品,在过去,更是农民们在春耕农忙时充饥的点心。”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说,泉州最传统的是一种以小麦磨粉搓成团,包裹上糯米皮,被称为“麦馅粿”的清明粿。它的出现源于清明时节恰逢小麦、甘蔗收割完成,旧时劳动人民生活拮据,只能将麦粉与蔗糖混合揉团蒸煮,以此作为祭品,久而久之,便也成了清明节的传统美食。
据了解,现在市面上的清明粿还有一种是以糯米浆或麦粉揉成皮,同样包上豌豆沙或绿豆沙制成的,分别有褐色和白色两种。而在安溪、永春等地,另外还有加上鼠粬草、艾草等混合糯米皮,包裹上豆馅料的清明粿。在南安美林、洪濑等地,清明粿即加了茈草的黑粿。不过,泉州人最喜欢吃的还是麦皮豆馅的清明粿。因为以麦皮为主的清明粿,外皮韧香,馅甘甜,不但是清明时节泉州祭祖的传统供品,更是市民们日常喜爱的解馋小点。
那么,这款清明必备供品又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要做出好吃的麦皮清明粿,首先要将小麦去杂质,然后下锅翻炒熟,干磨成粉,过筛滤去渣后与水和白糖混匀,最后用木棒进行反复搅拌,直到均匀成团,这样做出的麦皮不仅麦香浓郁,入口时更会尝到小麦的细小颗粒,唇齿留香。而豆馅的部分,则要先将豌豆去杂质洗净,放入锅内,加水煮至酥烂为止,接着用手揉擦豆去壳滤水,取出细腻的豆沙后加上白糖入锅翻炒,制成馅心。最后在麦粉团包入做好的豆馅,搓成圆形,放糯米粉上滚一下防止粘连,再用长长的栗子叶绕一团包紧,放置蒸笼即可做出美味的清明粿了。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