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著华 文/图
石狮甜粿
闽南特产
“石狮甜粿”是石狮特产之一,它采用当地特有的“大冬秫米”加上白砂糖、蜜冬瓜条、金橘等辅料,经过制粉、溶糖、混合、入盒、上蒸笼制成。成品呈扁圆形,如白色玛瑙,油滑透亮,入口软润而不黏牙,爽口清甜,味芳香。
关于“石狮甜粿”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约在咸丰5年,义兴甜粿的创始人王公侯在年底时得了一笔意外之财。闽南地区逢年过节都有做年糕的习俗,王公侯于是亲自下厨制作年糕,遍请乡邻。由于在传统制作工艺上有所创新,他所做出来的年糕风味独特,大受乡邻喜爱。此后,王公侯应乡邻之请,年年做年糕,来求年糕的乡邻络绎不绝。于是,王公侯开立作坊,以此为生计。最初的年糕是咸的,后来改成甜的,称之为甜粿,经过王公侯的不断改进,其生产的甜粿名声大振。王公侯为人豪爽,仗义疏财,经常周济身边的穷苦人家,他所开设的甜粿作坊也因此以“义兴”为名号。
光绪年间,石狮当地下南洋的人越来越多,义兴甜粿也因此被传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1910年,义兴甜粿在石狮开铺设店,“义兴甜粿”亦称为“石狮甜粿”。
弃医从商
10元钱起家
石狮塘头,住着“义兴甜粿”的第四代传人——王金田一家。
“义兴甜粿”是从王金田曾祖父王公侯手上传下来的,“义兴”是当时的店号,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义兴甜粿”由王金田的父亲王爱益经营。1945年因抗日战争中断,1948年恢复生产。公私合营期间并入石狮饼干厂,但由于各种原因,生产的甜粿质量下降,产量也随之减少。“义兴甜粿”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1968年,“义兴甜粿”重新恢复生产,一开始只生产一些比较小的甜粿,产量虽不大,但却一直坚持着生产。改革开放初期,原本从事医生行业的王金田感觉到同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作为义兴的第四代传人——王金田毅然放弃了做了许久的医生行当,重新操起了制作甜粿这一祖传手艺。1980年,王金田在父亲王爱益的指点下,以10元起家。
说起创业初的种种辛酸,王金田至今记忆犹新。“刚开始每天都要出去跑业务,晚上回来加班加点地做,每天休息的时间很短。惟一值得庆幸的是,时隔近三十年没生产的甜粿重新上市后仍深受大家的喜爱……”
秉承古法
技术创新
秉承古法制作的甜粿首先要将糯米洗净浸泡10小时,中间换水一次,然后将浸好的糯米用水磨细,磨成米浆,再将磨好的米浆用高速甩干机器甩去水分,成半干的浆块状。接着,在半干的浆块加入白砂糖充分揉拌,使砂糖完全溶化,待浆团产生良好的糯性,再加入少量食用香精。在接下来的装模工序中,把已充分搅拌好的米浆浓液倒入事先抹好花生油的平底铝模中,再用汤勺在米浆中放入馅料。最后,将圆形平底铝模放在蒸笼蒸熟,冷却后刷上一层花生油,脱模,装盒。完整的一轮制作便完成了。
石狮甜粿不仅深受闽南地区群众的喜爱,在海外华侨中也享有盛誉。海外华侨逢年过节或回乡探亲时,总喜欢带上一些,或自家食用,或馈赠亲朋好友,这让刚刚打开市场的王金田意识到要将产业做大,不能仅限于当前石狮及附近地区的市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晋江县民建、工商联曾主持晋江地区名厨师、名特产座谈会,鼓励手工业者创业。石狮甜粿借此次会议名气大增,这也为后来的第一次出口打下了基础。1982年,一外商直接联系上王金田,一下子就签订了4吨甜粿的出口订单。
王金田不断引进现代化技术设备,改良包装。如今的石狮甜粿已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上世纪90年代初,又在包装上采取了独特的真空包装,在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就能达到一年以上。
在短短的三十年间,从当初挑担四处叫卖,到如今拥有几百平方米的厂房,王金田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来源:泉州网-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