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东亚文化之都·发现之旅]蔡襄:修桥美谈传千古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12-06

“海内第一桥”题字是对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阳桥的美誉,而这两尊石狮子是在修复洛阳桥时从海底打捞

  蔡襄祠内的历代文人对蔡襄及洛阳桥的记录

  蔡襄头像

  蔡襄祠大门

    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他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他书艺高深,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不是泉州人,但与洛阳桥的不解之缘让泉州人们都记住他。他,就是蔡襄。一到泉州洛阳桥,你会发现泉州人从不曾忘记他,洛阳桥头的“蔡襄祠”和蔡襄雕像就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

    为母亲还愿 修建洛阳桥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枫亭(旧属泉州府,今属莆田市)人。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举进士,初授漳州军事判官,后累官至端明殿学士,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

    北宋时,泉州港湾区帆樯林立,百舰争流,中外商贾汇集,各地货物于此集散。然而,万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障碍。因为这万安渡并不“万安”。在暴风狂潮的袭击下,经常发生船沉人亡事件,人们认为这一现象是“水怪”捣乱,故望而生畏。相传蔡襄母亲怀孕时搭渡船过洛阳江,曾许愿:“我这胎若能生男,长大后定要叫他在洛阳江上修座大桥。”后来,蔡襄回到故乡福建任泉州知府,看到晋江县东面洛阳江两岸的民众渡河不便,经常有人在此丧身,遂发愿修筑一条跨海大桥。

    九百多年前的科技状况,要建一座跨江桥梁,确非容易,因为全靠人工来克服大自然的困难。蔡襄面对放肆翻滚的大江,无法下椿,心如刀绞,一急之下头发白了一半。据传说,他的愿心感动了各路神仙,“天公都给他作美”,在他给桥基牢固奠基时,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水大退,泥沙堆积。当然,这只是传说,但他为了洛阳桥的建造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则确有其事。现在的洛阳桥头,屹立着一座高大的蔡襄全身石雕像,因为人们不会忘记他对洛阳桥的贡献。

    在洛阳桥头建祠,也是为了纪念感恩他。据蔡襄祠现在的负责人吴先生介绍,蔡襄祠是泉州人们为缅怀蔡襄在泉为官造福一方、为修建跨海长桥竭尽心智的功绩,自发捐献而建的。

    蔡襄祠为清代典型殿堂式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大门有一副1875年(清光绪元年)黄贻楫写的对联:“驾桥天地老;留笔惊鬼神。”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体态庄重而洒逸,颇有文士、名宦之风范。塑像前为举世闻名的《万安渡石桥记》丰碑2方,分立左右两侧。该碑系蔡襄亲自撰文,亲笔题写。《万安渡石桥记》碑文简洁凝练,仅153字,书法精湛,笔力雄健遒劲,刻工传神,世称文、书、镌三绝。东侧的为原碑,西侧的为新中国成立后摹刻的。其他9方碑刻分立廊下两侧,均系明清两代重修万安桥及蔡襄祠之碑记,其中不乏考证文物和书法艺术价值。

    第三进殿厅系上世纪80年代,泉州文管部门专门仿制泉州境内各地古代大小石桥之模型,展示中华民族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修造桥梁艺术和智慧。蔡襄祠门庭两侧分别竖立2方巨碑,并建碑亭保护,右侧为清朝军门提督、关中人张云翼亲自撰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记及怀蔡忠惠公七言古长诗,分刻于巨碑两面,左侧乃清朝蔡致远撰《舆庆堂》记及《张公又南去思歌》碑,也分刻于巨碑两面。

    书法惊世人 为人义字先

    在宋代四大书法家中,蔡襄是首屈一指的。他是这四大家中最早的一位,也是书法变革的过渡人。蔡襄书法学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并师法晋人。据记载,蔡襄先是练习楷体字,后来才向草书靠拢,因学习多人的书法,故而“既得古人之法,又能不限于门户,博取各家所长,直至形成独自的风格。”

    泉州史学家傅金星编著的《端明蔡公》一书就有记载:苏轼评蔡襄书法说“蔡君谟独步当世”,评价得很中肯。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疎也。他天资高纵,又笃志力学,独步当世是理所当然的。又说:蔡君谟书与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相上下,今世当有王羲之再世才可以议论君谟的书;设使欧、虞、褚、薛再世怎能和他与肩并列。欧阳修云:“君谟笔有师法,真草惟意所为,动造精绝。世人多藏以为宝,而予得之尤多,若《荔枝谱》、《永州县学记》,笔墨尤精而有法。”

    蔡襄谨守道德规范,处家庭亲友之间也值得称道。这正是他立朝高风亮节、忠勤正直,外任唯民实忧、鞠躬尽瘁的为政的道德基础。其中主要表现于:对父母尽孝。他由一个农家子登上台阁,对父母的奉养数十年如一日,孜孜拳拳,欢颜礼敬,不敢怠慢。父母有良好的心愿,一定力求实现。如建造洛阳桥,“蔡母发愿,端明造桥”的佳话,一直流传着。蔡襄尽孝之事,当时就很受赞美,直到南宋,像朱熹这样的大儒都为之感动。朱熹跋《蔡端明献寿仪》云:蔡忠惠公书迹遍天下,而此帖独未布。今岁南来,始得见于其来孙谊之家,乃知昔之君子所以事其亲者,如此其爱且敬也。

    对朋友则尚信义。言必信,行由义,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准则。古人说“人无信不立”、“多行不义必自毙”。世态变化,心存侥幸之徒,往往置信义于不顾,蔡襄把尚信义作为教民之一,自己身体力行之。据说襄与屯田员外郎刘异订婚约,即为其子旬与异之女约为婚姻。后来屯田死,家道没落。刘异福州侯官人。蔡襄于是到福州寻访刘家,重申以前的婚约。刘家极力推辞,以为门不当户不对。襄说:古人为了酬朋友生前愿望,朋友死了尚且把宝剑挂在墓前给他,表示信守诺言。我和刘君意气相投,情谊深厚,两家订婚约虽然儿女都在年幼,不曾央媒行聘,但是一言既出,其重如山,怎么能够食言。如今你家感到不足的,不过是妆奁而已,凡是女家所需要的送礼,我全部自己代为办理,你可以放心。就这样为其子正式纳聘。

    他不仅交友尚信义,而且意厚情笃。每听到朋友丧亡,就禁酒肉,设位而哭。碰到什么事情,也不推诿给他人。有一次,在会灵东园会饮,在座有人射矢伤人,那人急促中指定是蔡襄射的,蔡襄也不辩解。这事为仁宗知道,曾询问蔡襄,蔡襄却只表示惭愧谢罪,终不肯自辩。这和那些嫉妒朋友的成功,见利忘义,无事生非、有事推诿,甚至于落井下石的人们一比较,就知道蔡襄这种行为对厚风俗、正世道的作用和意义了。

【责任编辑: 陈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艾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