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权
为南音成功“申遗”寻找历史凭证
今年6月,《明刊三种》古乐专场音乐会在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隆重推出,四百年前的古曲倾倒了海内外弦友。
在演出过程中,郑国权生动的讲解让现场观众对这些古曲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了解。《明刊三种》是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满天春》、《钰妍丽锦》和《新刊弦管》等三种闽南戏曲、弦管选集的合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得教授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图书馆发现,是弦管最早典籍。
郑国权说,《明刊三种》有272首曲目,又有16折戏归属梨园戏的9部传统戏。“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缘接触到这部前所未见的重要史料,深受震撼,感到这无异于泉州历史文化积淀的大面积发现。”郑国权说。
泉州2002年6月启动南音(弦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工作,郑国权负责起草申报文本。他回忆说,当时急需有重要的“历史凭证”来证明南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拿什么来证明呢?于是他再次把《明刊三种》详加校订加上龙彼得全篇论文,同时从台湾朋友处争取来一部失传多年的清代《指谱》,经编校合成一套两卷本的《泉州戏曲弦管研究丛书》,为南音“申遗”的最终成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校出版一批海外孤本
“泉州的文化遗产,积淀深厚,尤其是弦管与戏曲,更是丰富多彩,及时加以抢救是当务之急。”郑国权说,1985年成立的以朱展华为社长的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自觉地承担起这项任务。
1996年年底,郑国权退休后也集中精力参与这项工作。当时他萌生了将泉州自明清以来的梨园戏、傀儡戏的剧目、音乐、表演等汇编为一部“丛书”的构想,并付诸实施,同时继续千方百计在海内外征集资料。经过全社同仁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超过预期的成果。2000年年底,十五卷本六百多万字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终于全部出版。200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特为这部《丛书》颁发一个唯一的“市长特别奖”。这一年,他又编校一部《泉州明清戏曲与方言》,作为《丛书》的第十六卷。2004年,这部十六卷本的《丛书》逐级上报参评。2006年,国家文化部公布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结果,《泉州传统戏曲丛书》荣获一等奖,同时上报的《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和《清刻本文焕堂指谱》获三等奖。
郑国权说,泉州戏研社的作用,归结为一句话是:20世纪以来海内外发现有关泉州弦管与戏曲的诊贵资料,泉州戏研社都一一征集到手,并全部编校成书,其中正式出版的涵盖了传统戏曲、弦管和方言等方面的书刊46本,2000多万字。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