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姜文的反问总是很犀利,当他反问追问他的记者“为什么一个国际电影节每次都得有中国电影”的时候,在威尼斯现场的记者们开始窃笑。也许这句话确实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每逢国际电影节就要关注中国电影的情况,得奖了要大肆报道,没入围就要深刻反思。可一两次电影节就那么重要?又真的能说明问题吗?
也许现在的失落源于过去中国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的辉煌。我们总是把张艺谋、姜文、贾樟柯、夏雨等人的成就记得太清楚,然后不断焦虑:为什么老谋子们现在总拍烂片?为什么参加影展的主力还是贾樟柯和娄烨那帮人?为什么中国电影如此商业化?对于中国电影现状,姜文干脆地给出两个字——误读。就像他认为“威尼斯电影节在走下坡路”是一种自恋的说法一样,在他看来,中国电影在威尼斯的起起落落再正常不过了。“我不觉得一个东西会突然变得多么好或多么糟。”
当地时间1日上午,威尼斯电影节主席巴巴拉和评委会主席贝尔托卢奇接受了中国记者采访,现场的中国记者一开口,就问起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评价。两位“老油条” 除了说说场面话,偶尔也说句实在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多,但是适合我们电影节的电影却越来越少。现在中国电影人发生了转变,主要制作面向本土观众的大众电影。这些电影能与世界任何其他地方制作的电影相媲美,但是电影的内容不适合走出国门。”巴巴拉主席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这样告诉中国记者。他还指出,中国的独立电影处于危机之中,小成本电影难以进入市场。
巴巴拉说的都是实话,但这些东西他不说我们也清楚,因为中国现在喜欢搞大投资商业片,并且高票房烂片频出等现象已经被业内剖析、批判过不知多少遍,似乎只有文艺片入围国际电影节,拿几个国际奖项才叫真厉害,而郭敬明的电影在国内卖出多少票房也不能算成功。
“电影再光鲜,也是零售的,就得靠观众基数和银幕数,得让更多人觉醒过来,觉得自己就想去看电影,觉得自己就想在里面做一个梦。”姜文如是说。既然是一个梦,放松点去享受吧,中国电影还没怎么学会走呢,别逼它跑太快。
责任编辑: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