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寻访“抢救历史” 石匠往事并不如烟
发布时间:2013-06-06 来源:东南早报
群像 记忆深处 石匠梦回
石工队的存在时间很短,然而当年懵懵懂懂到金门打石的石匠,却为此付出了青春、亲情、爱情,甚至更多。
“金门码头快要动(闽南语“动工”之意),岳华(音,可能是金门驻军军官)下令调石工,新打石角(意为石头)要填港……”陈炳源被张云龙收留后,为每天上山采石的惠安同乡们写下这样的歌谣。
很多当地人则记得,孤身滞留异乡的石匠,有人酗酒,有人终身未娶,有人家庭不和,有人疲于奔命无暇教养孩子……
当年的厦门石工队上百人,分布在金门县和台湾本岛,目前健在的不到10人。
■人物一
张赞南:60年后 他成功帮师父“回家”
张赞南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17岁时父母双亡,年纪小小就离开惠安,孤身一人到厦门投奔同乡、采石场承包人郑赞成。
“我从学习打石起,就跟在郑赞成身边,从厦门一直跟到了金门,直到1958年。”到金门之后,郑赞成带他在小金门许祖成的队伍里开山采石,后来又一起到金城镇加入张云龙的队伍。石工队解散后,张赞南依旧跟着师傅,他们三四个人采石,卖给当地居民。
1958年,石匠们开始找不到活计,很多人决定去台湾本岛闯荡,在金门未再结婚的郑赞成也去了。“当时我已经结婚生子,身上没钱,又要养家,所以没有跟师傅走。”张赞南说,与郑赞成朝夕相处多年,他早已把师傅看做亲人,分别时依依不舍。
孝心:
为师傅扫墓几十年
郑赞成在台湾本岛做石匠,工作辛苦,孤身一人又无人照料,身体很快就垮了。1972年,他告诉张赞南他得了严重的肺病,很想回金门。
“我赶紧拜托朋友,辗转将师傅接回金门,并联系医生为师傅看病。”可惜,郑赞成回金门两个月后就去世了。
此后几十年,每逢清明,张赞南都会为师傅扫墓、焚香烧纸钱。
信义:
奔波联系 帮师傅“回家”
石匠们在金门势单力薄却守望相助。张赞南记得,郑赞成回小金门时,与另一个石匠住在一起,身后事料理完,那位石匠一直把郑赞成的遗产——两枚金戒指收藏在身边,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回乡探亲,才亲手将金戒指交给郑赞成的儿子。
“出门在外,同乡之间讲的是信义,即使师傅临终来不及交代,我也知道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赞南说。后来他回到惠安,立刻联系郑赞成的家人,将郑赞成的生前身后事告诉他的家人。
回到金门,张赞南找到当地红十字会,询问如何办理迁墓手续。他多次往返金门和惠安之间,终于办妥相关手续。
今年,郑赞成后人在金门迁墓,包括其后人在金门的食宿费用,共计2万台币,也由张赞南一并支付。
张赞南并不知道,他为师傅所做的这一切,成为匠人后人迁墓回家的范本。“张赞南为师傅迁墓,是在金门孤独死去的匠人们骨灰回家的首例。”金门爱心基金会会长许金龙告诉记者,在张赞南身上,他看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责任编辑: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