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泉台交流 > 正文
金门寻访“抢救历史” 石匠往事并不如烟
发布时间:2013-06-06 来源:东南早报

  金门著名的模范街

 

 

  金门莒光楼,石工队曾参与建设。 

 

    往事 记忆之门 半开半掩

    金门的石匠,大部分来自惠安。清代起,由于金门建筑需要,惠安石匠三三两两到金门谋生,有的往返于金门与惠安,有的则定居金门。

    1949年农历八月前后,由于修筑工事需要,短时间内至少有两批50多个惠安石匠,从厦门各个采石场乘船抵达金门,他们原以为做完为期40 至45天的打石工作就能回家。实际上,一到金门,石匠们就被分成几支队伍,为建造工事采石,从此远离亲人。“厦门石工队”由此出现。

    石工队,其实还包括“金门石工队”,这些更早到金门打石谋生的泉籍石匠,约有三四支队伍分别到各地打石。

    缘起

    金门无石匠 清代就有惠安石匠身影

    为何大批石匠会被征入石工队?金门当地的石匠,哪里去了?

    实际上,当时金门没有本地石匠。石匠追根溯源,几乎是来自惠安。惠安石匠早在清代就乘船到金门打石、做石雕。

    石匠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石粉经年累月积累在体内,导致很多石匠患上肺病。81岁的石匠张赞南说,1949年,19岁的他跟随师傅郑赞成从惠安到金门打石,被滞留下来。郑赞成死后,他坚持尽孝守坟扫墓,今年秋天终于让郑赞成的骨灰回故乡安葬。

 

    两次石匠潮 几家欢喜几家愁

    金门当地三代从事建筑业的建筑专家陈荣文告诉记者,辛苦、有职业病风险,使得金门人不愿意涉及石匠领域。

    从清咸丰末年开始,大量“下南洋”讨生活的金门侨民衣锦还乡购置产业,大兴土木。惠安的石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陆续到金门营生。

    早前到金门的匠人落地生根,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在城中也有田产、宅基地。另一次惠安石匠到金门的高峰出现在1949年,这一年当地驻军开始修筑工事,由于缺乏石匠,无法采石,军队拆民房、寺庙、码头,用这些现成的石头建造工事。

    出发

    修工事缺少石料

    一大批石匠来到金门

    修筑工事需要开采大量石料,厦门各个采石场的石匠就成了最佳人选。

    石匠骆建发记得,1949年农历八月初十,17岁的他跟师傅张云龙乘船从厦门码头出发,抵达金门,“师傅承包了金门的采石工作,说是45天后工程就结束”。

    此前的八月初三,郑赞成和张赞南等人乘船抵达金门。张赞南说:“工期40天,另一个名叫许祖成的石匠邀上我师傅,带着包括我在内的6个惠安石匠。”

[责任编辑: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