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论闽南文化的双重性特征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形成闽南文化双重性的原因

  闽南文化的这种双重性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加以剖析。

  1.客观成因。闽南面山临海的地理环境,是产生闽南文化双重性的客观因素之一。福建远离中原,长期被视为蛮荒之地。北向崇山峻岭阻隔,南向滨临大海,生存环境与中原有很大的不同。边域的地理催生边缘的心态,边缘的心态催生叛逆的心理,叛逆的心理养成有别于中原的生态方式。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闽南人找到了新的出路。他们可以在艰难的农耕基础上,多了一条向海要生存的谋生之路。因此,他们把闽南创造成东方古国与世界商品交流的重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进一步延伸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

  闽南社会多元层叠的复杂构成,也是产生闽南文化双重性的一个客观因素。闽南历史上是古闽人和闽越人的居住地。秦汉时期,北方军兵曾入闽并滞留下来。其人数与原住民比尚属于少数。汉武帝平闽之后,汉人才开始大批入闽。早期入闽汉人除了秦汉时期的军兵后裔,大抵上还可以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唐高宗时期、唐末五代时期、南宋末期等几个大批次。北方汉人多批次进入闽南,与当地原住民发生大融合。古代越人粗犷剽悍的作风、善于舟船的生活,使得闽南文化更富个性。宋元及以后几个时期,闽南地区的开放,又引来诸多番人入住和族群融合(“番人”,本地人对阿拉伯等外国人的统称)。这些阿拉伯人轻生疾仇的性格,使闽南文化又增添了一层色彩。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至民国时期,闽南人闯荡海外,扎根东南亚。他们不忘祖根,保持与家乡联系,把在海外融合了西方市场意识的闽南文化带回来。这种文化的回归也使闽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2.主观成因。家族和宗亲观念是造成闽南文化双重性的一大原因。历代成批进入闽南的汉人,大多是举族、举乡迁徙。只有依靠完善的家族组织,才能在迁徙过程中、在移入地中获得相互扶助。巩固的血缘关系是保证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闽南人喜欢寻根认祖、讲究血缘;推崇建祠堂、修族谱、重祭祀、认乡族。这种家族观使移居海外的族人不时眷念故土,一有盈利,便想为家乡造福,留取好名声。这种家族观同样会使闽南人因为家族利益而发生封建械斗;“一个山头一只鹧鸪”,不容他人利益均沾。不仅在大陆,在台湾、在海外亦如是。

  浓厚的商品经济意识是闽南文化双重性的另一主观原因。传统的中华文化是不主张从商的,重农抑商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然而,在“三山六海一分田”的八闽大地上,为了生存,面海的优势、商业交流的可能,使闽南人产生了经商意识。闽南俗谚:“杀头生理有人做,蚀本生理无人做”(“生理”,即“生意”),说的就是这种重商逐利的生意意识。具有全球视域的宋元泉州刺桐港,之所以繁荣昌盛,正是因为经济交流、商业往来催生的。商品经济促成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的开放,培植了闽南文化的兼容性。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