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南文化的双重性特征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3.尚义性和功利性共生。闽南文化的义气观是出了名的。闽南人只要家庭有收入,只要经济获得发展,他们就想做些好事,以此扬名。如铺桥修路,造福一方;修建学堂,重视教化;扶危济困,崇尚慈善;修宫建庙,普济众生。泉州历史上著名的洛阳桥、安平桥,其建设经费就来自商人和广大民众的募捐。上千年来,闽南人的举善仗义,始终如一,闻名遐迩,历久不衰。闽南文化的另一面是功利性。闽南人富有“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尤其是精于从商,善于经济交往,具有很强烈的商品意识。他们敢为人先,讲究“输人不输阵”,以自强不息、拼搏冒险闻名。在明清海禁、西班牙荷兰等侵略者频频入侵我国南海时期,以海为生的闽南人被称为“亦商亦盗”的群体。他们并不因为自己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强敌和朝廷禁海的通缉对象而退缩,顽强地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南海。闽南人勇于离乡背井、开拓异邦的冒险和进取精神,忍受苦难和漂泊的坚韧意志,敢于用鲜血去换取生存环境的拼命意识,体现了一种积极务实的族群思想。
4.漂泊性和回归性合一。闽南文化中的漂泊意识,是因经商交流的需要和江河海洋的方便促成的。闽南人既能亦农亦商,又随时可以弃农从商。他们借助海洋优势对外交流,经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转化,开始从农耕形态转向商业形态。为了拓展生存之道,他们善于海上耕殖,以海为田;善于依靠海运,开展海上贸易。海洋的优势促成闽南人的漂泊扩迁。他们面向东南亚,面向世界,哪里可以发展,哪里可以生存,他们就走向哪里。世界各地,凡是舟楫能到的地方,都会有闽南人的声音和足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有闽南人在做生意。从15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闽南人曾主导中国海外贸易长达400年之久。闽南文化中的回归意识,是对中原农耕文化的一种承袭。中原文化的“安土重迁”思想,在闽南文化中获得新的诠释。闽南人为了生存,能漂泊他方;一旦有所收获,又不忘衣锦返乡、叶落归根。他们虽然不把土地当作唯一生存的保证,积极向外拓展,甚至义无反顾地奔赴海外闯荡,但最终仍念念不忘祖家的子息延承,想方设法选送儿子回乡,确保香火延续。他们身处海外,仍执着地要求子女学闽南话,懂闽南习俗,唱闽南歌曲,不忘血脉渊源。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