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宗教 > 正文
略论宋代泉州海神通远王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南宋时,泉州州官会同市舶司、宗正司的长官,每年夏初冬都要到南安九日山举行两次典礼,向通远王祈风,迎送番舶往来,至今留下十方的"祈风石刻"。当时的通远王官方奉为海神,到了元朝,通远王的功能被妈祖取代,从此寂然地闻了。通远王的史实如何?妈祖为何能取代通远王?对此我提出一点浅见。

  通远王即是乐山王,民国《永春县志》卷廿七,方外志载"乐山王,古之隐士也。尝居台峰。俗谓白须公。升仙之后。人为立祠祀之。"该书卷十六,祠祀志载:"广福王庙在乐山,盖山神也。宋赐额昭惠。泉守蔡襄祷雨有应,以状闻,封善利王,累加广福显济王号。有从祀二神曰陈福、黄志,皆膺王封。""昭惠庙在州治西,即乐山行宫。宋大观(1107-1110年)间,知县留*,绍定(1228-1233年)间,知县任敞相继建。"可知通远王是唐朝永春乐山的一个老隐士,死后被奉为山神。显圣地域在永春山区。或说他是四川进士李元溥,唐高宗时避难来隐永春。

  此神其后被移至南安九日山。康熙《南安县志》卷二载:"九日山在县西三里……山麓有寺曰延福……一曰神运殿,唐咸通(861-874年)中,僧初建取材于永春之乐山,遇一叟为之导,是夕又梦许护送。既一日江水暴涨,其筏自至,若神运状,故以名。一曰灵乐祠,谓指木之叟,盖乐山之神焉,祠以祀之。水旱病疫,海舶祈风,*见应。宋时累封通远王,赐庙额'昭惠'。其后迭加至善利广福显济。"又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引《闽书抄》所记皆同,唯增加"嘉祐(1056-1063年)泉大旱,蔡忠惠祷雨*应"之句。通远王在晚唐至北宋已由山神兼成雨神,雨者水也。由祷雨变为顺水护运木材,开始成为水上运输之神,因而在九日山建祠奉祀。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开始建造泉州洛阳桥,桥址于海水和江水相交之处,工程浩大,必须迎奉一尊神祗来作镇海的精神支柱。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说:"昭惠庙在万安桥北宋郡守蔡襄建。……《隆庆府志》载庙神即永春乐山白衣叟。"蔡襄移此神至洛阳,意在镇海造桥,承认他是海神。

  北宋之时。安海港为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政和四年91114年)八月安海开始建造昭惠庙。奉祀此神,其时尚未建造五里桥。据《安海志》卷二十庙堂志载宋政和年间乡贡进土王国珍所撰《昭惠庙记》谓:"唐咸通中,延福殿基方兴斤斧,公降神于桃源驿之乐山阴,治材植沿游而下,人不劳倦。故殿宇飞*,数百年而几既轮奂者,实公之力。公有庙于寺之东隅,为州民乞灵市福之所。吾泉以是德公为多,凡家无贫富贵贱,争像而祀之,惟恐其后。以至海舟番舶,益用严格。公崇往业于烈风怒涛间,穆穆瘁容于云表。舟或有临于艰阻者,公易危而安之,风息涛平,舟人赖之以灵者十常有八九。时丁天旱,大泽焚如,守令忧之,为民勤祷,每用享于公之祠下,未终祀礼而雨泽滂沛。其社士民有祷于公,事无巨细莫是昭格,吾泉以是佥感公之威灵。"又载宋宣和间林献可所撰《昭惠庙献马文》称:"公之肇迹,其原有自。庇庥之力,于泉尤笃,人各各以归仰,方在在以奉祀,而公无不通也,无不在也,未尝有违所愿,此海滨之民,所以获建行宫焉。"

  从以上两条资料来看,北宋末叶,奉祀通远王已由山区到海边,神力很大,能保佑"风自涛平",完全是一尊泉州海外交通发展埋藏的海上保护神了。

[责任编辑:伍碧红]